嚴秀英
【關鍵詞】 ?心教 寬容 同理心
【中圖分類號】 ?G625.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198-01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那么愛就需要用“心”。師愛是陪伴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持,是教育的催化劑,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者的要求素有“言傳身教”之說,但在新的形勢下,往往出現“言傳身教、帶而不動”的被動局面,因此,僅以“言傳身教”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心教”。
所謂“心教”,就是要求教師自己真情實意去感化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矯正他們的不良思想和生活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學生不是任何時候都接受教師對他心靈的塑造的,而只有教師和學生建立了融洽的友好關系時,學生才易于接受教師的引導。這是有效德育的前題。
“心教”的核心相對于“身教”而言的,它強調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真心、寬容心、以心換心”。
一、用真心接近學生
小學生對老師有著特殊的信任和依戀情感,他們十分關注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在行為上很大程度是以老師的態度和情緒為轉移。作為一名教師,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感情,對人熱忱,能把每個學生的歡樂苦惱都裝在自己的心分給每個學生一份。在與學生談話時要談到入情入理,擅于使用同理心,情理交融。不但要有說話的技巧,更要配合肢體語言,有時一個及時溫柔的眼神不但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而且能大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間思想交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件分辯好壞,確定應持的態度和該做的事同時,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使教育者的意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消除了恐懼與不安,感到老師可信任為前提,通情達理,通俗易懂時才能向老師敞開心扉,傾吐心里話,接受教育。
二、用寬容心促使自省
教育家蘇霍姆林期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嚴在理中、嚴而有愛。對犯錯誤的學生給予理解、尊重、給予充分的反思時間,促進學生自我反省,以達到激發他們“內在驅動力”的目的,增進改進的信心和決心。這種寬容是一個從“接受教育”(被動)到“自我教育”(主動)的過程,它表面上退一步,卻能達到迸發進跨步的效果。這點特別適用于個性倔強、自尊心強的一類學生上。
本人一直都擔任畢業班工作,有一年接手一個新班時,遇到一名頑固不化的學生,他在學校里拉幫結派,欺負其他同學,搞得眾同學連聲抱怨,教過他所有的老師對他的評價是“目中無人、無藥可救”。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班主任們都無計可施了。
我發現這個學生個性真的非常倔強,自尊心強,通俗的說就是吃軟不吃硬,你越是批評他就是越反抗。那么面對一個這樣的學生怎么辦呢?開學緊緊兩天他就把班里搞得烏煙瘴氣,其他同學都跟他一起搗亂。唐代詩人白易居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說的就是老師要用深沉的情熱愛學生,只有熾熱真摯的語言才能使學生感到可親可信。于是我在一次班會說:“老師怎么覺得我們班的學生比別班的學生可愛?而且每個學生都有一技之長,能成為你們的班主任是我的榮幸,就如我們班某某同學”。聽到我提到這個同學,全班學生瞬間肅靜起來,可能所有同學都在等我批評他。我見到這樣的情形接著說:“他的優點就是組織能力強,要是這種優點能用來幫助老師管理班級,我相信他一定是個好班干部,而且他還有一點就是太活躍了,以至蓋過了老師的風頭了。”聽到這里他羞赧地笑起來了。課后,他主動向我承認錯誤,說我的寬容讓他無地自容,這是他上學以來老師第一次表揚他,以后一定做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由此可見,適時恰當的寬容之愛能推動學生自我教育,使師生關系融洽,增強教育力度,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心換心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坦誠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真誠的對話,一種信息的互換。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修飾,不需要甜言蜜語來遮掩;它是生命的原汁原味,它是天地之間的一種本真和自然。
因此,我們要發自內心地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坦誠相見,以心換心,使師生產生和諧的“共鳴”,碰撞出心靈的火花。我們只有坦誠,以心換心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才能真正地與學生心靈的世界相通,共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更準確地感受學生的思維節拍并去學著與學生和拍。當然,作為一個老師必須做到內心感受與道德行為相統一,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真實的人生體驗和真實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逐漸形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栽樹在根,育人在心,只要我們堅持用愛心去教育學生,用愛去關懷,溫暖每一顆幼小的心靈,我堅信:師愛定會是一股無形的力量,鞭策、鼓勵著學生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