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華
漢字書寫是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學好漢民族母語的基礎性工程。寫字的過程也是接受漢民族文化信息,感知漢民族智慧,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
以方塊為主要結構的漢字,書寫時需手腦并用,識記同步。對初學的低年級學生而言,這會帶來書寫“入門”的困難,或產生枯燥無味的心理反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特點出發,少點傳統“壓迫式”硬練的成分,多一點練習的“感性”元素,使寫字教學不再單調乏味,使練習過程不再缺乏“心理溫度”。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元素添加法”的應用。
一、添加音樂元素
小學生年齡小,愛玩耍,自我約束能力低,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寫字教學中,上課的熱情與練字的興趣不濃。想要剛入學不久的學生能耐著性子學寫字,可以添加音樂元素,讓他們愛上寫字。
1.設置音樂背景,營造愉悅的寫字氛圍
在學習新課前的檢查復習環節中,我們可以將上節課所學習的生字卡片發到學生手里,讓他們在音樂聲中傳遞卡片,開動“音樂列車”,音樂停止時,手拿卡片的學生就要站起來教大家如何寫卡片上的生字,說出這個字的寫字要領,說不出的可以請其他學生來幫忙。或者播放音樂故事,教師在有生字的地方停下來,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寫的時候注意強調書寫注意點。這樣,學生既復習鞏固了知識,又找到了學習上互助的伙伴,思維漸漸被激活。
2.編唱寫字兒歌,激發書寫主體熱情
如何讓學生對文字的字形和書寫產生興趣呢?除了設置音樂背景,編唱寫字兒歌也不失巧妙。例如,教學“寫”“它”“空”這三個字時,我念兒歌“屋頂平平禿寶蓋,加個煙囪寶蓋頭,住進八人穴寶蓋”;教學“拿”字時,我就說“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教學“告”字時,我就說“一口吃掉牛尾巴”;“花”字則是“七人頭上長了草”……
這些形象生動的寫字兒歌,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產生了寫字的欲望。
二、添加“工程”元素
寫字教學時,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既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鞏固舊知,喚起他們強烈的學習需求,積累新知,還能使其進入積極主動的狀態,為課堂教學增添一絲生趣。
1.分解漢字筆畫,掌握結構順序
低年級學生不容易發現事物的特征及事物的聯系,在認字形時,往往會增減筆畫、顛倒結構等。教師教學時,可以通過分解漢字筆畫,幫助學生掌握結構順序。
首先,指導學生練習筆畫。寫好漢字要先從基本筆畫練起。如:“橫”要稍稍往上傾斜,“豎”要筆直,“橫折”和“橫折鉤”要折出角,“撇”要出尖,“捺”要有尾,等等。每次學到一種新筆畫,我會讓學生舉起右手的食指,跟著我的范寫書空幾遍,親身體驗漢字的動態美。時間長了,這種美就會潛移默化,深入到學生心靈,從而幻化出頗具風格的漢字。
其次,指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每個漢字都有特定的偏旁部首,根據偏旁部首所在的位置不同,漢字又分為左右、上下、半包圍、全包圍等不同結構,而相同結構的字在書寫時的位置高低、大小、長短也多有所不同。比如,同樣是左右結構的“汗、們、效、都”,“汗”和“們”是左窄右寬,而“效”和“都”是左寬右窄。
2.比較漢字筆順,提高書寫標準
寫對筆順是規范寫字的前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先中間后兩邊、先里頭后封口等規則,我會在學到相應的漢字時教給學生,并適時強化,糾正學生“信手涂鴉”式的書寫習慣。如教學寫“方”字:一筆點,點在豎中線;二筆橫,橫在橫中線上方;三筆橫折鉤,寫在豎中線右方;四筆撇,撇在左下格。最后讓學生觀察整個字在格子中的位置。這樣,學生寫出的字才會結構合理、比例適當、大小均勻。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一定要勤于范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在展示臺上范寫。這樣,學生也會樂于跟上,勤加練習。
教學寫字時,幫助學生分解漢字筆畫,先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字的間架結構和筆畫筆順,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