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強調普及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編程教育。《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也指出,要設置從學生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的課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能力。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生長教育”,該理念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倡導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展示和能力發展。從2016年開始,我校開設了創客課程和STEAM課程,以這些課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21世紀技能。
本課程內容在建構主義認識論、生長教育理念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從生活實際出發,確立了“智能小臺燈”項目主題,融合了編程、開源硬件、搭建等知識內容。學生在發現問題、集思廣益、設計方案、制作小臺燈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建構、創新、合作,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本項目內容包括六課時,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根據設計方案,編程、搭建,實現智能小臺燈的預設效果并測試、修改、完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敏傳感模塊和紅外傳感模塊的功能。
2.理解選擇程序結構的流程圖,并能根據流程圖編寫程序,實現預設效果。
過程與方法
1.體驗設計、制作(編程、創意搭建)智能小臺燈的過程。
2.在交流合作中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溝通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設計、制作和分享的過程中,體驗利用信息技術等數字化工具進行“創意表達”的樂趣以及合作、分享的樂趣。
教學準備
PPT課件、KenBlock主板及配套開源硬件(LED模塊、光敏傳感模塊、紅外傳感模塊)、KenBlock圖形化編程平臺。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利用光敏傳感器,編程實現光線控制燈的亮滅——自動感應光纖功能。2.利用避障傳感器、光敏傳感器,編程實現預設效果——有人且光線暗點亮,否則熄滅。
教學難點:制作出兼具“智能判斷”功能和外形美觀的智能小臺燈,實現創意物化和創意表達。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發現并確立了問題——如何制作一個自動感應光線的節能小臺燈,每個小組形成了設計方案。這節課我們就利用傳感器,通過編程、搭建,來制作這樣一盞智能臺燈。
二、探究操作
1.提出問題
師:我們先來實現“自動感應光線變化”的效果,要實現這個效果,應該用到哪些模塊?
學生思考,從材料盒里找到所需模塊。教師介紹光敏傳感器的功能——可以自動感應光線強度的變化。
2.畫流程圖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欲實現效果:光線控制——當光線變暗時自動點亮,光線變亮時自動熄滅,引導學生畫出流程圖,并用“如果……那么……”句式說一說。
設置意圖:分析程序實現方法,通過畫流程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熟悉鞏固,選擇結構程序。
3.編程、測試、改進
(1)編程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流程圖編寫程序腳本,實現LED燈跟隨光線變化自動點亮或熄滅。學生完成計算機、控制板、光敏傳感器、LED燈的連接。(提示注意事項:要與編程平臺圖中連接端口對應)
完成主控板連接之后,學生根據流程圖編寫腳本,上傳程序并測試,改進程序。
(2)改進
師:為了讓我們的智能小臺燈更加節能環保,我們如何改進?
學生思考并闡述思路。如:加入能夠識別是否有人的傳感器,實現“當有人在燈前面且光線低于某一值時自動打開,否則關閉”。教師引出紅外傳感器。
(3)畫流程圖,編程
學生畫流程圖,根據流程圖,學生寫一寫腳本,實現效果“當光照強度小于30且檢測到有人時燈點亮,當無人時燈熄滅;當光線強度大于30時,燈熄滅”。(提示:紅外傳感器的狀態對比之前學習使用過的按鈕傳感器的狀態,當檢測到有人時,值為FALSE,當無人時,值為TRUE。)最后將程序上傳到控制板,測試程序效果。
三、搭建制作
師:我們實現了智能部分的效果,接下來同學們就根據本組的臺燈設計草圖,共同制作你們的智能小臺燈。
教師提出搭建制作過程中的要求:1.使用工具的過程中,注意安全;2.有分工、有合作,積極主動參與;3.維護小組內良好秩序。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為表現好的小組發“創客幣”。“創客幣”可以讓學生換取更多的材料,激發學生參與競爭意識,在良好的秩序的基礎上進行創意制作。搭建燈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思考:如何確定光敏傳感器和LED燈的相對位置?如果把光敏傳感器放在LED燈下會存在什么問題?
四、分享交流
小組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闡述“制作過程中的問題,如何解決”等,說一說“我對自己的作品最滿意的地方,我認為作品的特點以及下一步想改進的地方”。
設置意圖:通過展示與發言,拓展思路,激發學生持續不斷地進行思考與創新。
實踐反思
本課是“智能小臺燈”項目中的一課時,主要讓學生認識利用開源硬件,通過編寫程序實現功能,通過搭建,把想法變為作品。通過本課的實踐,學生不斷思考、溝通合作,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由于是大班授課,每組是6~7人,需要多關注一下參與度不是很高的學生,促進積極合作。在搭建部分,應該給予更多時間,讓學生去測試、修改、完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