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平
新課標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由于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如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形象的感知內容,增強求知欲和主動探究意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從學生特點出發,運用電教媒體的形、聲并茂的特點營造課堂氣氛的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地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的優勢,以聲、形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他們參與數學的積極性,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平移”時,可以先播放這樣的畫面:一個美麗的熱帶魚移動。伴隨師生一問一答互動方式,小魚也在上下左右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興趣的激發。
二、運用多媒體啟發誘導學生探求新知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學習的重要性,數學學習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過程。如我在教“乘法分配律”時,用課件動態展示學校舉行藝術節比賽的場景,同時發揮課件優勢,動態顯示例題,有助于學生在“鮮活”的“生活場景”中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發現問題,從而提高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了解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三、化靜為動、變動為靜,降低學生想象的難度
計算機可以根據教師的意愿,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或“變動為靜”,為學生提供一種富于變化的學習環境,大大降低了學生想象的難度。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把教材中“靜態知識介紹”制作成網絡型課件,學生通過網絡課件學習,深刻體驗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與分類。特別是在三角形的分類中,發揮多媒體“可重復性”的優勢,學生只要拖動鼠標,移動各個三角形,就可以輕松實現不同標準的三角形分類了。在這樣的變“靜態知識呈現”為“動態生成”的人機互動氛圍中,學生不但了解了知識,還親身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現過程,構建了自主與合作型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
四、利用多媒體提供素材,創設思維空間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空限制,很多生活情景難以在課堂上再現,借助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提供豐富有趣的素材,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可以優化智能結構。如在教學“圖形的平移”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出示“美麗的熱帶魚”移動的畫面,先讓學生數一數、移一移,研究美麗的熱帶魚平移的距離;再讓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方法,教師適時結合課件隨機移動熱帶魚的每一個特征點,在多次熱帶魚任意一點的平移結果后,使學生感悟平移的本質。在這樣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情景,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真切,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五、利用多媒體拓展教學,豐富學生感知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然而數學課上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卻是很有限的。為了拓展數學教學,豐富學生的感知,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更豐富的內容,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更加豐富自己的認知。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由于平時生活中學生運用毫米的地方比較少,學生對毫米感到陌生,因此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特別是談到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時候,學生的認知只是停留在“測量特別小的物體時用毫米做單位”這個認知水平,其余的很少能夠準確說出來。為此,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毫米在精密儀器、航空航天、降雨降雪等中的廣泛應用,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毫米的用處從“小”的范疇,擴展到了“精密”的范疇,因而豐富了學生的感知。
總之,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多媒體,定能收到傳統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體以其生動形象、音形兼備的特點會達到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