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春蘭
新時代,教育人對已然變化了的時代和變化了的學生要多一些研究、認識和尊重,如果依然用過去習慣的思維方式在教今天的學生,忽視他們的獨立人格和權力,就會出現種種的不適應。新時代,教育人必須“見微知著”,對新出現的一些不同以往的“反常事件”做深入的研究,重新審視、認識今天的學生,確立自己的權力邊界,樹立新的師生觀。
首先,學生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覺醒。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公民普遍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公民主體意識、維權意識增強。加之處于少子化時代,孩子在家庭里已經習慣了被尊重被支持甚至被寵溺地狀況。權利意識的覺醒也讓他們在很多事情包括教育問題上擁有了表達自己甚至捍衛自己權力的意愿和行動。
第二,信息渠道多元、內容多元,少有單一的人生榜樣。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今天任何一個社會事件出來,都會有多種議論多個角度,在多種信息的影響下,孩子們心中的榜樣多元,一方面他們常常面臨誘惑和困惑,一方面他們也要常常思考、學會判斷和選擇。這是時代之于他們的必然要求。因此,他們并不輕易認同成人給他們設計的人生道路。
第三,信息手段的發達、生活條件的優越、社會的開放,讓這一代孩子很難體驗吃不飽飯的困頓、刻骨銘心的思念,也往往缺少深刻的情感體驗。
第四,今天社會的開放、人群的流動等等讓今天的人們變得更為理性,權利意識和邊界意識都更強。這也意味著今后的孩子們更要生活在一個靠法律、理性等約束的陌生人的社會,而不是靠情感、聲望維系的熟人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教育,他們要求話語權。對老師等成人的建議,他們往往質疑而叛逆,對自己的權利,他們保持著防范被傷害的警惕;對你我他,他們有了越來越強的邊界意識。這是時代給他們打下的烙印,也是他們適應未來社會所必需的。
對此,作為教育人,積極探索建立“清、親”型的師生關系恐怕才是合適的方略,而其前提是樹立現代治理思維、明晰權力邊界、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積極研究已經變化了的社會和變化了的學生,創造寬松、平等的環境,切實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要企圖用家長制作風來壓制學生的合理訴求,不要試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框定孩子們的人生探索,在尊重中陪伴孩子們發現自己、探索未來;同時創造協商型的班級文化、校園文化,讓學生在日常點滴中學會基于問題解決的有序表達。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后,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