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課前調研,找準學生的知識生長點
教材情況分析 ?本課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教學的位置,所在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可分為兩部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本節課是基于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本冊又認識了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課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概念教學課,也是小學階段首次較為全面完整的研究圖形的特征,是平面圖形特征探究的起步階段,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在課前對本校三一班的32名同學進行了前測,前測的題目是:如果你是長方形或正方形你要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調研數據顯示,能夠從邊和角兩方面介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占全體人數的43.8%,能夠從邊或角其中的一方面介紹圖形特征的占31.3%,不能從特征的角度介紹圖形的占6.3%,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混淆的占18.6%。基于學前調研,產生思考:全班將近一半同學都能從邊和角兩方面介紹圖形特征,就可以了嗎?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哪?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在哪?如何引導其他同學關注這兩個方面來研究圖形特征呢?
其實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之前已經有了兩個可靈活遷移的基礎:一是基于經驗的認識即一年級認識了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和七巧板,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能夠識別,以及本冊五單元《角的初步認識》決定了他們對圖形的直觀感受。二是基于方法的積累。基于學生在二年級《認識米和厘米》及《角的初步認識》,在本課探究邊與角的特征時就有了方法的基礎。這些都為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積累了可遷移的方法或活動經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課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經歷“無序——有序”“零散——完整”的過程,不管是知識內容的要求還是過程方法的要求都要有進一步的提高,所以在教學中力求突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在比較異同中建構這兩種圖形的特征與聯系。二是在小組探究交流中,能有依據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研究思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制定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空間觀念”作為數學學習的核心概念之一明確進入我國的數學課程,受到數學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標準(2011年版)》對“空間觀念”提出新的要求。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空間觀念進行描述:空間觀念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學生的空間觀念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充足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的有效載體。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親歷活動的過程,并在活動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交流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思想。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比較中建構圖形特征,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大膽設計,給足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教學設計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環節:在發現中比較,感知辨別圖形特征;在探究中比較,驗證歸納圖形特征;在練習中比較,運用掌握圖形特征;在收獲中梳理,體會比較思想的優勢。
在探究中比較,驗證歸納圖形特征——這也是本節課我的重點教學大環節,包括以下八個片段:喚醒經驗→提出猜想→交流異同→啟發談話→嘗試探究→小組匯報→介紹名稱→建立聯系。
反思改進,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
首先,教師要善于有層次性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索數學思想、形成教學方法。新課程強調過程,即數學的探索經歷和得出新發現的體驗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這與傳統的數學課程重結果輕過程是不同的。這種數學學習過程,一切都是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數學是學習的主人。既然數學是主人,那么這個過程就應當是一個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就要讓數學背景包含在數學熟悉的事物和具體的情景之中,并與學生已經了解的或學習過的數學知識相關聯,特別是和那些學生已經具有的、但未經訓練或不那么嚴格的數學知識體驗以及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相關聯。
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中發現”。 所以,我們不僅要給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更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出有指向性、針對性的問題,為學生的研究指明方向。
其次,在教學中利用比較的思想,繼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識。烏申斯基的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所謂比較,就是指在思維中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研究對象的異同進行辨別。隨著學習不斷深入,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比較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形成系統性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大膽運用比較的思想,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找到知識間的異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認知。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