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軒
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要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應用和反思,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獲得數學活動經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從2015年秋季起開始開發相應的基于南海子地域環境的教材與課程,具體表現形式是“地域性小課題研究”。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充分利用南海子地域特色資源,把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經歷實踐考察、課堂研究等過程,學會有目的、全方面地思考問題,并愿意解決生活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在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推廣南海子文化的社會擔當。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載體。本次實踐活動是以數學學科的“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為切入點,以多次組織學生走進南海子公園進行實踐為活動基礎,發展學生實踐創新的素養;靈活運用“方向與位置”的數學知識為不同人群設計游覽路線,使學生學會學習;畫出簡單的游覽路線圖,解決不同人群的游覽需求、看圖難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社會責任擔當的素養。
設計助力核心素養發展的實踐活動
教師應合理挖掘南海子地域資源和學科資源,提煉學科素養與學生核心素養的整合點,將二者融合,設計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助力核心素養落地的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發掘可融合地域資源的學科知識點 ?“方向與位置”的教學中共包含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第二部分是根據路線圖描述行走路線,第三部分是用數對確定位置。在本次教學中,主要應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相關知識,設計符合游客需求的游覽路線,并能用簡潔的數學語言進行路線描述。這樣,數學知識可以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學生以實踐探究形式進行學習,可以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學生在二、三年級已經學過了八個方向,在四年級通過學習《方向與位置》的知識,能夠根據物體相對于參照點的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并會看圖描述路線。由于本班學生有過多次到南海子公園進行實踐活動的經驗,對于南海子公園十分了解,基本具備設計、繪制路線圖的能力。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將活動目標提高,讓學生試著將設計的路線畫出來。這也是引領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部分人群看圖難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素養。
組織基于問題解決的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考察,收集數據 ?充分利用家校資源,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多次到南海子公園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計數、測量等方式獲得景點間的路程,做好記錄,為路線設計做好充分準備。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家長的力量,做好安全保障和活動攝影工作,與學生共同體驗南海子公園中的健康生活,記錄下學生主動探索、參與活動的美好瞬間。
校圖書館、網絡、當地老人等都是很好的社會資源,學生以查閱、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南海子地域文化、游客人群以及不同類型游客對游玩南海子公園的真實需求,以便更好地推廣南海子家鄉文化,發展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擔當的核心素養。
小組合作,整理數據 ?學生的數據來源比較可靠,但仍存在誤差。實地考察結束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對于誤差較大的數據,組織學生再次到南海子公園進行測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了統計的相關知識,這對于一部分同學有些難度。但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可有效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學會學習。
課堂引領,解決問題 ?一是了解南海子歷史,提出問題,明確課堂研究目的。
1.師:同學們,你們對南海子公園熟悉嗎?了解它的歷史嗎?我們請之前做過調查的同學們為我們介紹一下。
南海子公園地處大興,大部分面積位于瀛海。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獵場和明、清兩朝皇家苑囿。如今,南海子繼承了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風”的歷史文脈,貫徹生態學原理和生態保護理念,設濕地景觀、皇家文化、麋鹿保護、生態休閑等功能區,與北部奧運文化、中心城歷史文化遙相呼應,生物多樣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已成為特色,總面積超過11平方公里,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北京落實城南行動計劃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工程,麋鹿苑更是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大興區重點打造的南海子文化項目之一。
2.這張平面圖呈現的就是如今南海子公園的樣子(屏幕出示平面圖)。你對公園里的哪些景點感興趣?
生:麋鹿苑、南囿秋風……
師:正因南海子獨有的歷史和美麗的景觀,不僅是你們,也同樣吸引著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為了游客們能更夠好地游覽南海子,公園將招募志愿小導游,為不同類型的人群設計游覽路線。
二是根據游客需求,設計專屬游覽路線。
1.看圖找信息
在設計路線前,我們先來觀察南海子公園平面圖,從圖中你讀到了哪些信息?(教師引導學生看圖例、確定景點位置、看方向標)
生:從平面圖中我知道南海子公園有衛生間、飲水處、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我知道了2號景點在1號景點的東北方向……
2.設計游覽路線
①如果你當起實習導游,你將帶領游客參觀哪些景點,為什么?
師:在設計景點時,我們要選擇有特點、有歷史的景點。還要了解部分景點的開放時間。
②確定好景點后,還要考慮哪些因素?
(師引導:站在游客角度思考,老人的需求,兒童的需求等)
生:游客們感興趣的景點不同,可按興趣設計路線
(師引導:有共同目的地,可制定多條路線供不同游客選擇;老人們需要休息,設計一條有休息區的游覽路線;為有孩子的游客設計娛樂;)
小結:在設計游覽路線時,要根據游客的喜好和需求,合理安排。
③接下來,請小組討論,選擇一種類型的人群,設計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游覽路線,并將路線在南海子平面圖中描出來,一會兒我們進行交流。
3.描述游覽路線
各小組進行展示,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設計?組內成員或其他小組提出建議。
(生分組描述)
小結:描述路線的三要素,找準參照點、確定方向、距離(估算)。
三是繪制游覽路線圖。
作為志愿小導游,你們考慮得非常全面。接下來,將你們設計的路線畫出來,供游客使用。
1.如何繪制游覽路線圖呢?我們先來看看書中的路線圖是怎樣畫的。
①你認為圖中的哪些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生交流)
小結:標明方向、距離、景點名稱
②針對咱們將要繪制的南海子游覽路線圖,你還有什么補充或者提示么?
(生交流)
小結:用符號標明服務設施;我們要畫的是游覽路線的示意圖,景點間不需要畫線段,盡量貼合實際行走路線。
2.小組合作,將你們組的游覽路線畫出來。并匯報、展示成果,其他同學提出疑問或建議。
3.同學們,對比南海子公園平面圖和我們今天畫的路線圖,你認為路線圖有什么優勢?
生:我覺得路線圖更簡單……
(師提煉路線圖的特點:簡明、清晰、易懂)
總結:同學們今天設計的南海子游覽路線圖十分有價值,對有不同需求、看平面圖較為困難的游客會有很大幫助。你們的路線圖也匯集了我們多次到南海子公園實踐活動所積累的經驗。“學而不用則廢,用而不學則滯;學用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希望你們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其他學科或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才能發揮它真正的價值!
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在過程中的發展
學生能夠將活動經驗運用到設計路線中,并清晰地說出設計理由、想法,可以檢驗學生思考的全面性,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表達能力。能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游覽路線,在每次改變位置時找準參照點、方向和距離,不準確的可由其他成員或同學進行補充,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對于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幫助,逐步實現走向會學習、愛學習的教育目標。在畫路線圖的環節,學生能夠在圖中標出設施符號、圖例、方向標和景點名稱,簡化了南海子公園原本復雜的平面圖,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了發展提升。
學生在這次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僅對家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加強了社會參與度,為家鄉建設與推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對家鄉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南海子公園也成了學生與家長們平日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最佳場所。
形成向實踐研究性課堂教學的轉變
實踐教學后的對比總結 ?2017年4-5月,在學過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以“南海子中的數學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但將重點放在了使用多種方法測量物體面積上,忽略了實踐活動課要以“通過實踐活動體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活動經驗”的教學目標。
本次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多次到南海子進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生對于景點的名稱、位置、周邊的服務設施等非常熟悉,是這節課能夠順利進行的保障。學生在設計路線時基本能夠從景點特點、歷史等方面進行選擇,以游客的需求角度去考慮路線,較為全面。學生能夠用估算的方式以已知路程和未知路程之間的倍數關系來估計出需要的數據,是這節課比較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也體現出了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數據來源也比較真實可靠。學生通過數步數、用手機記錄等方式測量景點間的路程,方法多樣化,學生親身經歷行走過程,對于理解“路程和距離”也十分有幫助。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應用方向與位置的數學知識解決不同游客需求、看圖難的實際問題的目標,成果也比較完整,對于學生日后向游人介紹家鄉的地標——南海子公園,以及在看其他平面圖時獲取信息、選擇路線等方面是一個很好的經驗積累。
對“綜合”的理解與轉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
在這一次的課程設計時,我對于“綜合”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將學科內部知識縱向綜合,與日常生活綜合,與所處地域資源整合。注重學生在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動經驗的積累,形成以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為目的,基于地域特色的數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滲透數學來源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