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依
在穩抓學生綜合素質的當代,地域文化不僅能為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資源,同時也為審美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拉近了各個學科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學科融合。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通過對地域文化相關音樂的感受與欣賞,在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可見,地域文化介入音樂教學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背景
《南海子一頁》是一首以南海子優美景色及歷史背景為主題創作的流行歌曲。歌曲旋律優美,簡潔大方,歌詞通俗易懂,基于其旋律音域和歌詞的難度,將其設定為小學五年級的一節唱歌課。本課圍繞“生活導入——感受與欣賞——分析作品——學唱表現歌曲”模式進行設計,從聽覺入手,注重學生音樂感受,再通過視覺觀察與體驗學習《南海子一頁》,營造了清新的地域文化特色下的音樂情境。
聽什么? ?《南海子一頁》不同于平日欣賞課中的樂曲,完全依靠聽覺去體會樂曲想表達的意境與情感,而是配有散文詩一般優美的歌詞。通過優美的旋律搭配通俗易懂的歌詞,在學生腦海中就形成了南海子在歷史長河中的優美畫卷。蒙特威爾第曾說:“一切好的音樂都是為了撥動心弦?!蹦虾W游幕诒拘W生心中如綿長河流一般流淌,這首能觸動孩子們情感的歌曲是深得人心的。在本課教學之前,筆者根據歌詞內容搜索了大量的南海子圖片,從古至今,有孩子們熟悉的畫面,也有充滿新奇的古代景象,通過圖片與歌詞的展示,讓學生一下子走進南海子,聽的是陶冶情操,聽的是審美情趣,以聽覺享受做好情景鋪墊,從而激發學習欲望。
怎么聽? ?聽賞是為了更好的表現,在富有美感的歌曲中感知音樂的美。要通過創新的教學手段與課件有效完成唱歌課教學任務,在各個環節都要重視音樂鑒賞,通過教師范唱、滾動歌詞與圖片、聆聽觀察旋律走向特點等等、達到唱會、唱好、懂文化的最終目的。
案例描述
片段一:《南海子一頁》導入 ?首先,直接出示課題并聆聽。課件呈現內容:隨歌詞節點出現不同的南海子圖片。教師引導: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接著,教師總結:南海子在古代是皇家圍獵的圣地,還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誦讀說唱部分,教師用歌唱的方式來誦讀(用響板打拍)。最后,分組表現。由于女生的生理特點,在有節奏的誦讀時會容易找到歌唱的感覺,男生聲音會提不起精神,因此由女生先誦讀,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范例供男生感受學習。
在這一片段中,教師將歌曲的說唱部分作為導入環節學習,歌詞中訴說的南海子歷史,通過圖片的對應出現,將文字,實景和想象串聯一起,激發學生對南海子的情感,從而學好說唱部分。在這一大環節,學生反復聆聽多次,從原唱到范唱,從識讀歌詞到表現歌詞情緒情感,一步步地聽賞均運用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充分鋪墊好學生的情感,以對地域文化的情感轉為培養對藝術的審美情操。
片段二:《南海子一頁》感受與欣賞與分析 ?首先,完整聆聽演唱部分(課件呈現內容:隨音樂同步出現歌詞)。之后,為歌曲分段:從音域,情趣情感入手來為演唱部分分段,以此引出流行歌曲的專有名詞:主歌與副歌。最后,關注相同與相似樂句。流行歌曲在轉音處理上十分靈活,不同于課本中兒童歌曲的旋律,音與音之間的聯系靠著大量的轉音與滑音連接,從而形成婉轉流暢的旋律與演唱風格。同樣的旋律也因不同的轉音處理而變的些許不同。教師演唱《校園的早晨》片段與《南海子一頁》片段,請學生通過聆聽來對比兩種風格的不同,從而引出轉音與滑音;找出相同的樂句,并通過相同顏色標注;展示出滑音處,以此圈出不同處理位置,提示注意。
在這一片段中,學生從完整聽賞到片段聽賞,從整體感知到分段學習,通過自主聆聽對比,分析出流行歌曲特點并學唱,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力的目的。
片段三:《南海子一頁》學唱與表現 ?首先,熟讀歌詞,教師講述南海子從古至今的傳奇故事。以故事形式讓學生對歌詞有進一步理解,更好的幫助學生記憶歌詞,理解歌曲內容與情感。在反復多次的完整與分句學唱后,為更好地融入情緒演唱,教師以旋律線手勢輔助,幫助學生以情帶聲,表現歌曲。
在這一片段中,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已經逐漸深刻,但在對旋律的表現上需要有個人的獨特的理解,流行歌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和表現,求同存異,多次請個人與小組進行展示以表達個人情緒情感。
小學音樂課中有不同形式的樂曲與歌曲,其中不乏有高雅的器樂曲和各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等,而地域文化是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地域特色的,他的產生與發展不僅見證了當地點歷史,還反映出民俗內涵與審美意識,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傳承文化歷史,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將地域文化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培養了學科必備的基本素養,更是為培養熱愛家鄉的德育層面做出了貢獻。
(作者單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