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辰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中國學生的難題,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夠濃厚。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沒有語言環境,而課本內容又相對單一、課堂操練機械化并且與實際生活不夠貼近,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學生能否把課本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情感上是否有實際體驗和自己感悟成了我思考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南海子郊野公園地處大興,設濕地景觀、皇家文化、麋鹿保護、生態休閑等功能區,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是北京落實城南行動計劃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工程,麋鹿苑更是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大興區重點打造的南海子文化項目之一,也是當地中小學生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校緊鄰南海子公園,學校學生熟悉公園的一草一木、春夏秋冬,還有生活在這里的小動物,這些都是英語學習的重要資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南海子地域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整合,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挖掘地域資源,高效把握課堂
地域文化資源是一個地方最鮮活、最持久、最具生命力的象征,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南海子地域資源為我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學生對于南海子地域文化的認識還處于懵懂階段,雖有了解,但不全面;雖有認識,但不深入。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以動物為主題,重點學習“詢問動物園里有什么動物”的句型,要求學生能夠聽懂、會讀、表達自己喜歡的動物,并初步詢問有什么動物和數量。低年級學已經接觸過動物的話題,積累了很多動物類的單詞,并且對麋鹿苑中的麋鹿、天鵝等動物有一定的了解,這時引入南海子動物資源,可以實現英語學科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動物保護的意識,在實際生活中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游戲承上啟下,活躍課堂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有效的過渡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弦,使課堂教學更高效。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南海子地域資源,引入麋鹿等動物,設計圖片和字謎猜動物單詞的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教學主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再如,設計動物消失游戲,對動物詞匯進行總結,通過游戲承上啟下,讓學生學習身邊最親近動物的英語單詞,讓學生與小動物之間建立親切感,培養學生關注地域文化和保護動物的意識。
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在英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真實生動,能夠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易于創造、模擬母語學習環境。例如,我根據教材內容利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讓學生成為動物管理員的真實情境:麋鹿苑招聘管理員,學生充當麋鹿苑管理員并擴充麋鹿苑的動物,師生一起從學習過英語單詞的動物里選出三種擴充到麋鹿苑中。之后帶領學生猜一猜教師擴充了什么動物、有多少動物,以達到功能句的操練和運用的目的。最后讓學生介紹自己為麋鹿苑擴充了什么動物,讓學生受到情景的感染,置身于英語環境中,運用知識并能在情感上體會當管理員的責任感,在對動物保護意識上有真實的體驗。
升華情感,培養家鄉自豪感
情感態度目標是《新課程標準》中英語課程目標之一,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而情感不僅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與家鄉的情感更需要深刻體會。例如,我通過出示麋鹿苑動物,并講述小動物對人類的心愿與訴求,例如麋鹿:“別摸我的鹿角!”;梅花鹿:“不要沖我大聲喊!”;天鵝:“不要扔塑料袋!”等,為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意識。再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游覽南海子麋鹿苑,看望小動物并數一數個數,讓學生在切實體會大自然的過程中練習使用功能句,慢慢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責任心并增強家鄉自豪感。
挖掘可用資源探索實施方法任重而道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分辨哪些文化可用,并從中提煉適合學生的地域文化資源融入課堂,要把地域文化資源與英語課堂教育的結合作為長期的工作,并日臻完善。
(作者單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