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工作中筆者時常遇到過這樣的家長:過于嬌慣幼兒,事事包辦代替,剝奪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家長;入園時比孩子還要難舍難離,千叮嚀萬囑咐老師多關照的家長;只能聽老師夸獎,聽到小建議時對老師強調孩子心重、希望老師多鼓勵的家長;以自我為中心,班級有任何活動必以給孩子鍛煉的機會緣由要求老師選自己家孩子,而對平日活動不關心、不配合的家長……這無形中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一些潛在的阻滯,我們也通常在這樣的家長身上花更多的精力并用我們的專業能力慢慢嘗試改變這樣不良的關系。
有效搭建家園溝通橋梁
自己根據班級群的情況及時梳理對本班家長的基本認知,并與原班級老師溝通了解,做到對班級每一位家長都心中有數。在與原班級老師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家長代表在此班級家長心中的地位,主動聯系家長代表,梳理家長們提出的問題,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解答家長提出的種種疑問。并將家長的合理建議反饋給園方,把園方采納調整的措施細致清楚地向家長代表介紹。用真心和誠心讓家長代表感受到班級教師和園方對家長建議的重視與誠意,與家長代表形成相互信任、理解的合作關系。做到換位思考,多站在家長的角度為家長想一想,與家長代表一起商量,用班級家長們能接受的方式、由家長代表解答大家的疑問。使家長代表作為家園溝通的有效橋梁。
以專業素養贏得家長信任
新學期我們發現幼兒對玩具呼啦圈的熱愛,設計開展了“好玩的圈圈”主題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本班的小朋友不善于表達、對于新鮮事物不敢嘗試,但有自己想法,需要老師給幼兒提供一個可以展示自我、收獲自信的舞臺。同時我也發現家長不關注孩子學習方式,只注重學什么具體知識等問題。這說明,家長同樣也需要一個平臺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關注到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并發現自己的孩子閃光點。而什么樣的活動可以一箭雙雕,既讓孩子收獲自信又讓家長可以參與其中呢?
于是我與班上兩位老師商量開展一個“特別的我”系列活動。首先我們發現龍禹小朋友他非常擅長畫畫,于是我們與龍禹媽媽溝通,讓媽媽在家與他聊一聊他最喜歡什么,如果他作為小老師要把自己喜歡的知識教給小朋友需要做什么準備,每一步怎么教。媽媽再了解內容和孩子一起備課,備好課在家中試講,由媽媽錄下來,并和孩子一起觀看視頻,充分熟悉內容,準備好課后,來園邀請小伙伴參與到他的小課堂中學習。在此環節中,“小老師”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特長,并根據小課堂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清晰表達自己的語言,且在上課前提醒參與小課堂的同伴準備相應材料等。在這個過程中,小老師得到展示自己的舞臺,語言表達、邏輯思維、隨機應變能力都得到提升;參與的同伴,傾聽習慣和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都有明顯的提高;從頭到尾參與的家長,也在過程中了解到孩子的學習方式和興趣愛好。看到僅僅一次活動帶給龍禹和媽媽的變化,更增加了我對 “特別的我”的小課堂改變家長和孩子的信心。此后,在活動區、在微信群、在家園互動欄中,活動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開始了。
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
從最初的抵觸到慢慢接納,班級群成了最直觀的見證。微信群依然是主要的交流平臺,群內不再只沉浸敏感話題,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加老師私信,詢問一下孩子在園情況,主動了解孩子哪些活動需要家長配合。而此時我也發現,有的家長在此期間卻從未參與過班上活動,我翻看班級微信群成員,發現多數爺爺奶奶也在群中,還有部分爸爸媽媽也從沒有出現在班級微信群中,介于這樣的情況,我盡快與家長代表溝通,做到對班級家長心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雖然班級群每次都熱熱鬧鬧,但有部分上班忙的家長和老人,對于文字性介紹班級活動還是不太了解,于是班上出現兩極分化較為明顯的現象。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及時與班中另兩位老師溝通商量解決的方案,我們一致決定家長會不能少。于是我們決定必須擠出開簡短小型家長會的時間,雖然開學已經有段時間,但正式介紹一下班上三位老師還是十分有必要的,簡單介紹后發自內心的感謝家長在經歷一系列事情以后態度的轉變、對于班級工作的支持,我們也用小短片看一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并鼓勵每一個想走進來支持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家長參與到班級的執教助教活動中。就這樣,通過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使我第一次從心底感受到班級被所有家長接納與認可。
一個好的教育結果不僅依賴于教育機構的水平,還更多地受到來自家長的影響。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發展。正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認知和不懈的努力,家長們才從一個不接納抵觸的情況轉變為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在這期間,班長一定要有一顆敢于擔當、不怕吃苦、認真負責、堅持不懈、忠于幼兒、忠于事業的心,做好“小家之長”,管理好大家庭的工作。
(作者單位: 北京市大興區亦莊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