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面對未來教育走向,山東省威海市望海園中學本著“辦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初心,全面建設無邊界智慧+未來學校。本學期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開展了選課走班的探索,具體實踐中,我們以國家課程為藍本,以數學英語學科為突破口,以音體美、地方、校本課程為抓手,開啟了“12345選課走班”模式,形成個性化的私人訂制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走班制“內核”解讀
第一,一個中心: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
第二,兩個支點: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目前,我們的必修走班課程有數學和英語,這是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選修走班課程有地方和校本,涵蓋急救知識、心理健康、環境教育、數學拓展思維、星空社團、小裁神等30多個門類,每周二至周五第七節課全面展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
第三,三方合力:家校社同心圓。社會支持,家長助力,全校老師共同參與,我們的選課走班形成了家校社同心圓。創客基地、新東方集團協助開設了多門校本課程;家長給出合理化建議,優化我們的走班設計;34名老師全員參與走班教學,依據自身能力和特質申報開設不同的校本、地方走班課。
第四,四種形式:“分科分類分級分段”選課走班。分科: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基礎,我們將數學英語學科、音美學科、校本地方學科兩兩結合,形成走班共同體。分級:我們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學生學習差別比較大的數學英語學科按照學習程度分成了3個層級,根據老師的特點優化師資配置。如:思維拓展能力強的老師教3級“提優班”,抓落實能力強的老師教二級“基礎班”,最有耐心的老師教一級“補弱班”。分類:依據生活需求、核心素養和體藝 “2+1”培養目標,我們不僅對地方、校本走班課分成30多個門類,而且對音體美和信息技術也做了進一步細化分類,如音樂+合唱、舞蹈和器樂,美術+素描和書法,體育+籃球、足球、棒球課全面普及,信息技術+編程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分段:不同的時段,走班課程有不同的授課安排。校本和地方課,周二至周五第七節分班組合全面走班;社團課程,周一周三兩次走班;數學和英語學科,每周三一次走班,期中前一周走班,期末前兩周走班,全面提升復習效率。
第五,五維評價:基于未來學習方式,制定五維評價模式。基于培養未來人才的學習,我們制定了指向核心素養的五維評價,具體包括:質疑提問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主要通過AI錄播系統的大數據進行全面分析。
走班制具體實施
第一,走班原則:尊重選擇,兼顧基礎。學生根據老師的特點和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每次我們都會為學生認真解讀選課走班的安排和目標,為他們印發自主選課單,根據學生的自主申報和學業水平確立級別,構建新的班級。這樣的分級是動態的,開學3個月,我們已經進行了2次選課和調整。通過選課,其實也在鍛煉孩子思辨與選擇的能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生長點。
第二,走班準備:全面調研,統一思想。我們通過召開多次班子會、座談、調研、論壇,在教師層面統一思想,更新觀念;通過家長調研、電話隨訪、單獨約談,也撥開家長心中的迷霧。
第三,走班備課:求同存異,個性備課。首先,目標分級:一級班主要精力放在夯實基礎、強化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二級班主要以課本基礎知識為依托,強化學生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三級班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補充一些高于現有知識體系的內容,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其次,練習和作業分級:一級學生的學習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重在記憶和理解;二級學生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的解題方法為主,難度以知識點的簡單變式、一兩個知識點的小綜合為主;三級學生則從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靈活熟練地運用,能獨立解決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追加一些探究性、開放性、討論性的問題。
第四,走班管理:統一要求,協同聽課。為了方便管理,提升授課效果,我們統一為每位走班學生制作了桌牌,幫助老師快速了解學生;每次走班我們都安排一名老師,隨班組織管理和聽課評課,保障學生井然有序。課堂上,我們將學生按照班級劃分為三大組,通過班級優化大師對他們進行考核評價,并將結果納入行政班級考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五,走班故事:一波三折,撥云見日。第一次走班后,我們召集所有老師進行全面調研:三級班老師很興奮,感嘆自己的思維都因受學生感染而被激活;一級班老師說,慢慢講課,原來從來不回答問題的學生,表現也超出了老師的預期;二級班是我們原本認為最平穩的,但教英語的孫老師卻哭了,她說:“這節課我快崩潰了!原來行政班級出現五個問題,現在的二級班一人一個問題,都是一瓶不滿半瓶咣當,我根本顧不過來,都好急死了!”我們幡然醒悟,原來二級班才是最牽扯精力的班級。于是,我們在二次調整中變兩個二級班為四個,縮小二級班班額,重點關注。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選課走班,讓我們的教育生態有了無限延伸的可能。
(作者單位: 山東省威海市望海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