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美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既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也要在其他學科上進行滲透融合,特別是在語文學科開展美育,水到渠成且意義十分重大。因為語文教學是開展美育的重要途徑,而美育也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二者互相補充、不可或缺。但縱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現狀,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就語文學科看,主要表現為“三化”:一是虛弱化,即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忽視對美育的滲透;二是德育化,即關注美育的德育實效超越了關注美育自身特有情感體驗的過程;三是技能化,即將美育等同于藝術知識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上述問題反映了當前教師在學生心理把握、審美情緒培養、語文教學實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有待提升,也體現出教師們對語文教學的美育手段掌握不足。對此,筆者在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的美育手段過程中探索應用了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釋義
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通俗講,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只錨一樣。
錨定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十分活躍又難以消除的判斷偏差。它的這種特性,為開展美育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錨定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即通過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設置的“錨”,引導學生向著美好的審美、情感等體驗前行;另一方面,錨定又不是強制性的,學生們完全可以在教師設定的“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體的自由度和創造性,依據自身個性等特征發展形成適合自己的美育素養。
錨定效應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
筆者在教授一年級小學語文時,立足于教科書運用錨定效應,盡量做到自然而然地下“錨”,以順利達到目標。
尋找合適的載體 ?從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和筆者自身對美育的了解等多個角度出發,筆者對所有文章進行了分析,并挑選了兩篇文章作為第一階段試驗錨定效應的載體——《荷葉圓圓》和《端午粽》。一是注意力的需要。荷葉與粽子是學生都接觸過的事物,也是容易類比和引起注意力的良好對象。二是相似性的需要。只有參照物與目標之間的相似性很高時,錨定效應才會強烈。這里的相似性,并不是單純指荷葉與蓮花、粽子與元宵等同類物的對應,而且包括了目標相關的環境、感受等。三是認知能力的需要。一年級學生認知有限,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生發新的審美意識,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對比效果的需要。《荷葉圓圓》與《夜色》是寫物的文章,《端午粽》與《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含有人文情懷的文章。通過兩篇設定錨而另外兩篇不設置,可以進行效果對比,驗證錨定效應對語文教學美育的滲透效果。
設定合適的“錨” ?筆者在語文教學中設定了這樣一組“錨”:在講授《荷葉圓圓》時,筆者先后展示了兩幅圖景,一是“魚戲蓮葉中”,代表荷花的生機;二是深秋枯萎的荷葉,代表荷花的凋謝。
在第一幅圖景中,筆者首先設定一個傾向性的“錨”:“你們和誰在哪里看過荷花,好看嗎?”它的傾向性就在于,這群孩子一定是懷著喜悅的心情游玩時看到的。學生的回答也無一不是對那段回憶的懷念和興奮。筆者設定第二個“錨”:“還記得那天的天氣是怎么樣的嗎?”這時,學生的回答就不一致了,但截然不同的答案卻都與觀荷的美好情致連接在了一起。接下來,筆者設定了第三個“錨”:“其實我們之前也學過關于荷葉的詩,那也是一首很有趣的詩。”筆者所指是一年級上學期學過的《江南》。此時,無論學生能否想起,筆者都會把它重新引入課堂,既是回憶,也讓學生把古詩與對荷的美好感情連接在一起,起到強化作用。在課堂下半部分,筆者設定了第四個“錨”:出示深秋枯萎的荷葉圖。此時再問大家的感受,孩子的回答開始關注到枯敗荷葉下的果實。筆者借此機會向孩子們傳達了關于生命、關于果實的信息,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孩子們的情感認知和體驗。
在《端午粽》中,筆者設定了吃粽子體會、看包粽子視頻、屈原、龍舟等一系列“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與荷葉圓圓相比效果稍差,主要表現在學生們對屈原、龍舟等的認識并未十分強化。
總之,利用錨定效應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滲透是有效的、積極的,對語文教學與美育的融合起到正向作用,但運用錨定效應必須找好“錨”。錨定效應的效果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否能引起情感共鳴。必須要在已有情感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錨定激發新的合理的情感,即美育的情感性。師生之間應通過錨定效應,彼此走進對方的情感世界,形成共同的生活世界,如此,“錨”的設定才會合理,“錨”的作用才能發揮。第二,是否與認知程度匹配。必須建立在與學生認知、理解相符合的“錨”,即美育的差異性。只有認識到不同學生對美育的理解、認識是不一樣的,是需要依據個體特征和年級特征進行針對性設置的,才能使“錨”更貼近學生,貼近教學。
(作者單位: 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