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玲玲
學前教育專家M.A.埃貝克提出:學前教育工作者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的確,在教育者面前的幼兒是一本“難讀的書”,而觀察就是讀懂這本書的“金鑰匙”。如何用敏銳而獨特的視角去捕捉、記錄并正確解讀的游戲行為,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觀察是通過教師的感官知覺了解兒童的過程。蒙臺梭利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支持幼兒游戲活動時,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扮演好觀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看見幼兒,兒童視角欣賞幼兒游戲
有時候人們往往會將看到的事情用主觀的意識去審視,用慣性的思維來闡述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是教師在觀察行為中的大忌。因此,在觀察幼兒行為的時候,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切實。
“看見”是一門技術,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的理論基礎,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視角與耐心。首先,要會看,看到幼兒的表情、動作、語言以及與材料、環境的互動等,需要看到幼兒游戲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教師觀察的過程應是幼兒在自然狀態下的活動,因此教師的觀察不能讓幼兒有束縛感。這就要求教師站位準確,既能全面的觀察到幼兒的活動,又不影響幼兒的自主發揮;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目的性,專注、細心、持續,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看到幼兒的游戲行為。
其次,作為觀察者,教師還需要會聽、會記。聽幼兒的語言、聲音,記幼兒游戲的動作、表情、活動、反應等。在記錄過程中只記事實,不做解釋;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對于幼兒的語言,記錄原話而非觀察者的轉述;觀察者需以旁觀者身份客觀還原幼兒的游戲行為,以幼兒的視角入情、入境、入心,多一點陪伴,少一點干擾。
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承擔著觀察者與支持者的身份。在幼兒沒有提出幫助需求時,教師只要看見幼兒行為,看見細節、看見活動、看見動機、看見過程及背后的幼兒發展,隨時準備著用啟迪性方式引導幼兒游戲的深入開展。而這離不開教師能夠真正走進幼兒的游戲,用兒童視角去欣賞幼兒的游戲。
看懂幼兒,專業視角解讀幼兒行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觀察幼兒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兒當前學習與發展的狀況,評估他們的需要,拓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觀察了解幼兒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出發點。”因此,要用專業的視角準確解讀幼兒行為,做看懂幼兒的知心人。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客觀、全面的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剝繭抽絲,抓其實質。
在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時,既要依托《指南》中各領域目標了解幼兒的共性年齡特征,又要關注個體差異,既要把握幼兒當下的動機,又要分析所體現的學習品質;既要懂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又要明白“怎么聽孩子才能說”,既需要掌握全面的理論知識,又要研究孩子的玩具、玩法……
看懂幼兒,方能走進幼兒的世界,了解幼兒的發展與需求,用欣賞與贊美的眼光去審視幼兒,用積極與專業的視角去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為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健康發展引路。
支持幼兒,精準判斷促進幼兒發展
有一句話說:“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孩子更是如此,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思維和行為的個體。在“看懂”幼兒的基礎上,給幼兒恰如其分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內在動力,促其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促其富有個性的發展。
首先,鼓勵幼兒的行為,不要任意打斷幼兒的游戲,不任意限制幼兒的游戲活動,積極肯定幼兒的游戲行為。其次,服務幼兒的游戲,不做“游戲的導演”。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把空間還給孩子,順應幼兒的興趣,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把材料還給孩子,巧妙運用嘗試的特性,給孩子創造的機會;把游戲還給孩子,開發具有挑戰性的游戲,給孩子發揮的空間。再次,合理指導游戲,做個“善等、說準、會引導”的陪伴者,讓幼兒因為被關注與肯定而感到安全、自在、快樂。
教師要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靜靜等待幼兒解決問題,讓幼兒在嘗試與操作中積累經驗,在經歷失敗與體驗成功中提升面對困難的韌性,在協商與合作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團隊力量。幼兒的游戲世界是一個小型社會,是幼兒完成人格發展與社會化進程的必經階段,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支持與幫助,是要對幼兒適應社會、完成人格發展有所助益的,用精準的判斷來確定是否介入、何時給予幫助,做到尊重幼兒選擇,尊重幼兒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離不開游戲。《指南》解讀中強調: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就在于能夠用教育的眼光來觀察孩子的游戲行為,在最適宜的時候推進幼兒的發展,只有教師全面細致的觀察幼兒的行為,給予正確、深入的分析才能做出適宜的指導,有效推動幼兒的發展。因此,在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學會觀察、分析游戲的行為,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這樣教師才會有效的介入指導,從而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瑯琊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