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武 孫瑩
摘要:傳統的鄉村人居環境是人地關系決定的,對應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關系,而在城鄉社會轉型過程中鄉村發展出現分化是城鄉關系演化帶來的。本文分析了城鄉關系演進帶來的鄉村發展分化現象,總結了影響鄉村差異化發展的城鄉關系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城鄉轉型視角下鄉村地區多樣化的前景和面對的挑戰。提出從中觀層面地域差異性認識鄉村發展多樣化前景的分析框架,將鄉村地區對應的農村、農業、農民關系的改變,劃分為鄉村整體轉型地區、農村功能轉型地區、農業生產轉型地區及傳統農業農村地區。認為鄉村發展問題必須置于城鄉轉型的地域性環境中尋求應對方案,因地制宜地探索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關系;鄉村轉型;地域差異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02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2-0005-04 文獻標識碼:A
R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ZHANG Shangwu, SUN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brought about by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summarizes the urban-r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r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an analysis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rural diversification pro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on middle level. It argues tha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s changing during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transformation and divides the rural areas into the whole transition area, countryside functional transition area, agriculture transition area, and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It is believed that both the solutions of rural problem and the path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regional diversity and local condition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relation; rural transformation; regional disparity
1認識鄉村分化的視角:從自然關系到城鄉關系
中國傳統鄉村聚落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呈現了相對封閉、穩定的結構。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對應了農業、農民和農村,是生產、生活和生態高度復合的綜合體。不同地區鄉村聚落所呈現的不同空間形態(如集聚、散居、團狀、帶狀等)和農業經濟活動的差異[1],最主要是由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地理生態等自然要素決定,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了鄉村聚落形成和演化的基礎。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地理學家金其銘先生就依據鄉村聚落與自然環境的聯系,從聚落的空間形式、分布規模及密度、耕作半徑與自然環境特點等,對中國復雜的鄉村聚落類型進行了區劃研究[2-3]。賀雪峰研究了在生態環境和歷史因素作用下,不同區域的農村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特質的差異[4]。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傳統鄉村社會開始經歷快速的轉型和分化。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經濟形態逐漸變化,工業、旅游等鄉村經濟功能開始發育[5]。傳統的鄉村聚落空間形式和景觀形態越來越受到城鄉轉型影響,不同的經濟功能成為主導鄉村聚落類型差異重要因素[6-7]。同時,城鄉人口流動和人口結構變化,帶來鄉村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的分化[8]。
新時期城鄉關系處在進一步轉型過程中,鄉村聚落的演化趨勢將更加復雜和多樣。在當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認知城鄉融合發展的地域差異和多樣化前景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認為從自然關系到城鄉關系是認識鄉村分化的重要視角,傳統的鄉村人居環境的形成是人地關系決定的,形成封閉的農業、農民和農村對應關系。而在城鄉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鄉村發展分化是城鄉關系轉型帶來的。鄉村地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城鄉之間的功能聯系和互動,正是因為城鄉關系的地域性差異,造成不同地區的鄉村獲得發展機會和條件差別很大,帶來農業、農民和農村的關系調整,不僅引起了鄉村聚落的分化,也將影響決定未來鄉村聚落多樣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2城鄉關系轉型帶來鄉村發展分化
2.1鄉村經濟功能的多元化轉型
從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與鄉村轉型的發展路徑來看,隨著城鄉關系的變化,鄉村的多元化功能和價值會越來越得到認識和重視。鄉村地區不再僅僅是農產品的種植地,更會是一種與城市功能互補的重要人居環境。首先,城市對鄉村的需求,從農產品數量的需求轉向質量、安全、生態、健康,鄉村地區成為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其次,鄉村以其低密度、開放、綠色、生態等特性,成為與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互補的重要的人居環境類型[9]。此外,對于有著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國社會而言,鄉村還寄托了社會整體性的田園理想和家園情懷,具有鄉土文化保育、文化和生態教育等多重功能和特殊的意義[10]。
基于城鄉關系的新需求,除了傳統的農業種植和生產,不同地域的鄉村逐漸發展出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鄉土教育等更加多元化的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模式在鄉村地區不斷涌現,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鄉村聚落也會因城鄉功能需求的日趨豐富而出現更加多樣化的發展形態,但也應看到,不同地區地域性的差異和發展差距可能會在多元化轉型中擴大。
2.2鄉村社會結構變化與分異
市場化和現代化要素進入鄉村社會,相對均質的鄉村結構逐漸分化。伴隨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農村家庭收入越來越依賴于村莊以外的城市工商業收入,村莊內部社會結構出現分層。
城鄉經濟聯系增強,不同城鄉關系條件下的鄉村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面貌。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進城,大量土地閑置,傳統小農經濟消解,留守老人和兒童成為村莊主要人口;農業條件較好的地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迅速發展,村莊的社會組織結構相應變化;東部地區鄉村工業發達,外來人口集聚,村莊社會需要應對大量的外來人口管理、社會綜合治理事務。近年來在一些特別資源條件的鄉村地區,城市青年返鄉、創客下鄉的“新村民”現象屢見不鮮[11],甚至出現一些以“城市人”為主體的新型鄉村社區。不同類型的主體參與到鄉村發展中,鄉村公共事務和基層治理也需應對不同的需求和挑戰。
2.3鄉村空間形態和景觀差異擴大
隨著城鄉關系的演進,村聚落的空間形態和景觀風貌的差異也逐漸拉大。一些地區因人口外流嚴重,物質空間衰敗、“空心化”現象越來越突出,鄉村空間呈收縮態勢[12];一些地區工業化和經濟動力強勁,鄉村聚落面臨空間擴張壓力,帶來鄉村建設管理的挑戰;另一些鄉村地區得益于新的城市消費需求和機遇,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鄉村空間更新、鄉村景觀風貌重塑,呈現一派鄉村“復興”態勢。此外,一些地區近年來開展的撤村并點、農村居民點整理、新農村社區建設等,不僅加快了不同的村落在空間形態和景觀上的發展分化,也將帶來鄉村社區重構的新挑戰。
3影響鄉村差異化發展的城鄉關系因素
在城鄉關系持續演進的整體進程中,鄉村本身的自然資源條件和農業基礎、經濟區位和城鎮化發展階段、基層治理和城鄉要素互動強度及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等因素,將深刻地影響著鄉村的經濟功能、社會結構和空間演化,是認識鄉村聚落差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1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環境
城鄉關系發展中鄉村地域功能日趨多元化,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仍然是鄉村演化的本底條件,是所謂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基礎。在耕地充沛、氣候和灌溉條件適宜、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糧作生產仍然是鄉村重要的經濟功能,未進城的農民有條件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獲得與進城務工相當的收入,這些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鄉村地區也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基地。有特色農業資源的地區,有條件進行專業化的農特產品生產,滿足城鄉農特產品的需求,成為具有特色農產品專業化鄉村的潛能[5]。一些耕地資源緊張但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在新的城鄉消費趨動下,可以提供健康、生態、休閑等新的服務功能,成為農業生產、鄉村旅游、休閑宜居功能復合的新型人居環境空間。相應地,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條件皆不佳的欠發達地區,鄉村的發展機會受到制約,這一類地區可能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收縮”衰落,也將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挑戰最大的地區。
3.2經濟區位與城鎮化發展階段
傳統的鄉村聚落是自給自足和自我循環的經濟單元,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發展與外部市場的經濟關聯越來越強,區域的工業化、城鎮化發育程度對鄉村演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構成鄉村差異化的外部基礎。首先,區域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為鄉村勞動力釋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鄉村經濟超越傳統的小農耕作,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城鎮化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口集聚帶來市場需求越旺盛,更能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和功能多元化發展。此外,區域經濟的實力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保障,也決定了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的力度,對于改善鄉村地區居民生活環境和經濟活動質量都至關重要。現實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的“繁榮”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凋蔽”,即使一個地區內部也會存在鄉村之間的地域差異,這是由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經濟區位決定的。區域差距影響了城鄉差距,鄉村的問題并不在于鄉村,而須置于區域經濟和城鄉一體的整體視角下思考解決的出路。
3.3基層治理與城鄉要素互動強度
隨著鄉村經濟和社會轉型不斷加深,城鄉經濟聯系和城鄉要素互動將成為鄉村演化的重要推動力。城鄉經濟聯系越強,城市對鄉村的經濟擴散作用越強,鄉村經濟功能轉型的動力越大;城鄉要素互動程度越高,資本、技術、人才從城市向鄉村流動的機會和趨勢也會增強,鄉村會因要素的集聚而獲得更多的轉型發展機會。近年來,在城鄉經濟聯系緊密的地區,城市消費市場刺激下,在鄉村地域空間出現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有效地帶動了鄉村經濟的“復興”;城鄉互動增多,更有利于城市返鄉精英、社會企業和機構參與投入到鄉村教育、文化等社會發展事業中,引發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這其中,鄉村內部的基層治理能力將成為鄉村響應外部市場環境及增強內部發展活力的關鍵因素,不僅包括以村民為主體的社區組織和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提高,也包括社會多元主體參與過程中的社區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大量的實踐案例表明,村集體的組織和領導能力是直接影響鄉村發展能力的重要原因。
3.4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城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程度,是鄉村人口和社會穩定的保障,影響城鄉人口流動和鄉村地區發展機會。城鄉交通、水電、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越完善的地區,城鄉要素資本、技術和商品流通越便捷,鄉村地區在城鄉交流中將獲得更多轉型發展的機會。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程度越高,鄉村居民能享受到同城市相當的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鄉村人口外流的趨勢越弱,鄉村社會和人口穩定程度也越高。反之,即使鄉村本身的資源條件優越,但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城鄉的經濟協作難以開展,鄉村聚落的發展必然受到限制。而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大,也會加速鄉村人口外流,對鄉村社會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4城鄉關系轉型視角下鄉村發展的多樣化前景與挑戰
4.1城鄉關系轉型視角下鄉村前景的認識框架
伴隨城鄉發展關系的轉型,在資源條件、經濟區位、社會因素及城鄉公共服務等影響下,鄉村的經濟功能、社會狀態、空間景觀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化。傳統的農村與農業、農民相對應,而未來的鄉村有可能隨著城鄉資源要素交流的深度不同,在農村功能、農業生產等方面會出現不同程度地轉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對應關系也會相應變化。鄉村地區既面臨多樣化的發展前景,也會在不同的城鄉關系作用下面對不同的矛盾和挑戰。
城鄉關系轉型影響了鄉村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村功能的轉變,但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具有相似性。在宏觀層面,城鎮化的持續深入帶來城鄉社會發展轉型的長期挑戰,構成了鄉村地區發展的總體環境。在微觀層面,主要是來自鄉村內部社會結構轉型的挑戰,特別是“農民”的改變。而在中觀層面,地域性因素和差異化發展條件將構成鄉村地區多樣化發展前景的重要分析視角。
從城鄉關系轉型的地域性差異出發,將鄉村地區的未來前景與農村、農業、農民發生的轉變關聯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鄉村整體轉型地區,即鄉村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農村功能都發生了整體改變;第二類是農村功能轉型地區,主要是農村本身的功能得到拓展;第三類是農業生產轉型的地區;第四類是傳統農業農村地區。而不同地區的發展,也需要從差異化的前景和挑戰出發,因地制宜地探索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4.2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整體轉型地區
這類地區主要位于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大都市郊區。其建制雖然保留了“村”,但受大都市地區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鄉村的經濟活動、土地用途、人口構成基本都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概念,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較高。農業生產僅僅是鄉村功能的一部分,而作為大都市功能地域的重要組成,區別于城市的低密度人居環境,將使其具有的生態空間功能和價值大大加強。
這一類鄉村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應對鄉村人口構成和功能轉化,如何處理鄉村生態功能保護與城鎮化空間增長的沖突,如何建設大都市鄉村的宜居空間品質、保持鄉土文化特色和傳統風貌等。需要從大都市區地域功能的整體性出發,探索和思考這一類鄉村地區發展的路徑,并在鄉村規劃建設和管理機制上有所創新。
4.3鄉村特色化發展:農村功能轉型地區
主要是一些具有特色資源的鄉村地區。在城市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轉型的帶動下,鄉村豐富的多元化價值得到認識和挖掘。這些具有特色資源的鄉村,通過為區域提供特色化的服務和產品提升經濟發展的活力,帶動農村經濟功能的轉變,既包括提供生態農業產品特色,也包括提供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鄉土教育、鄉村文化體驗等旅游服務特色。這類鄉村將吸引大量城市資本和城市人口下鄉,一些外出的村民也會回村就業。
一般來說,這些地區除了本身擁有的稀缺資源和獨特景觀外,對外部消費市場的依賴度很高,在距離大城市2~3個小時車程范圍內會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這些地區的發展取決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結果,并不是所有鄉村地區都可以復制,需要政府的推動和社會資本參與,良好的交通區位、公共服務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并在一定范圍內對資源進行整合。在發展中處理好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平衡市場資本和集體經濟的關系,保持村民和村集體組織的主體地位,防范市場化和資本運作的風險,是需面對的問題。
4.4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生產轉型地區
農業生產仍然是我國大多數鄉村的主導經濟功能,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東、中部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鄉村地區,通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和創新,比如土地流轉開展規模化的種植生產、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居民收入。這類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周邊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基礎,能夠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被流轉土地的農戶可在周邊城鎮從事非農業行業,或者往返于城鄉“工農”兼業。
這一類鄉村地區面臨的發展問題表現在:如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結合,在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如何保障分散小農的權益,涉及到土地制度在內的農業生產經營制度創新的重大問題。同時,這類鄉村與周邊小城鎮的經濟關聯很強,小城鎮的產業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提升,特別是教育、醫療服務,對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和農村居住人口穩定有重要意義。
4.5貧困地區的挑戰:傳統農業農村地區
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傳統鄉村地區。這類地區往往地處偏遠地帶,對農業依賴程度高,農業生產條件和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將面臨嚴峻的村莊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鄉村社會衰落的困境。
對這類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和實現村民增收是當前的首要問題,也是長期發展的關鍵。從社會穩定的角度,應通過國家的支農資源,為留村的小農戶和“老人農業”提供基本的生產生活服務。同時,努力將各類下鄉資源與農民組織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在村的“中堅農民”,維持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秩序[13]。從長遠考慮,農村發展的未來主體是誰,能否有效改善這些地區公共服務和生活質量,能否吸引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下鄉,以及外出就業的年輕人是否會回到農村等等,將是這些地區需要面對的挑戰。
5結語
在城鎮化持續推進過程中,城鄉關系的發展逐漸成為決定鄉村地域演化趨勢的重要因素,打破了傳統鄉村地區相對穩定、封閉的結構,并帶來傳統鄉村社會農業、農民、農村關系的調整。一方面,城鄉關系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地域性差異,影響了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進而影響了鄉村的經濟功能、社會結構和空間形態演化的路徑,鄉村聚落也因此呈現出差異化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鄉村作為城鄉關系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與“鄉”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發展共同體。因而,鄉村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也不能再局限于鄉村本身,必須置于城鄉地域一體的視角下,在城鄉整體發展層面尋求解決方案[14]。
中國城鄉關系轉型中的鄉村分化及帶來的鄉村現實狀況的差異性很大,不同地區面對的實際問題和發展挑戰也各不相同,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必然是差異化和多樣化的。鄉村振興必須放在我國多樣化的城鄉格局中來認識,尊重鄉村規律、因地制宜是不同地區制定鄉村發展策略的基本原則,應對農村差異化的發展環境,更加注重結合實際,注重實施效果[15]。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實踐和經驗總結、交流顯得更加重要,需要不斷創新,推動社會參與、實踐和調查研究工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朱曉翔,朱紀廣,喬家君.國內鄉村聚落研究進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6,147(1):33-42.
[2]金其銘.中國農村聚落地理[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金其銘.農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1982(3):11-20.
[4]賀雪峰.論中國農村的區域差異——村莊社會結構的視角[J].開放時代,2012(10):110-129.
[5]李小健,楊慧敏.鄉村聚落變化及發展型式展望[J].經濟地理,2017,37(12):1-8.
[6]龍花樓,劉彥隨,鄒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J].地理學報,2009,64(4):426-434.
[7]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黃淮海地區鄉村發展格局與類型[J].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8]賀雪峰.最后一公里村莊——新鄉土中國的區域觀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9]張尚武,孫瑩.鄉村振興與鄉村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 H+A華建筑,2018(4):6-9.
[10]申明銳,張京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城市規劃,2015,39(1):30-34,63.
[11]耿雪川,劉小虎,陳晨.返鄉精英:鄉村營造的中堅力量——以陳統奎的“理想國”為例[J].新建筑,2015(1):42-45.
[12]趙民,游獵,陳晨.論農村人居空間的“精明收縮”導向和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2015,39(7):9-18,24.
[13]賀雪峰.誰的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前提[J].探索與爭鳴,2017(12):71-76.
[14]張尚武.城鎮化與規劃體系轉型——基于鄉村視角的認識[J].城市規劃學刊,2013(6):19-25.
[15]張尚武.重塑鄉村活力——基于一個實踐教學案例的戰略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4,32(11):28-30,5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4.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