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劉毓錦
摘要:近年來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鄉村地區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經歷著長期的生產要素流出過程,鄉村衰落日益明顯。2017年中共“十九大”會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但鄉村復興的前景仍不明朗,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內生動力探索的道路依然漫長。本文基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視角,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推導出基礎設施對于修復鄉村生態、鞏固鄉村傳統文化及發掘鄉村內生動力的重要意義,并為鄉村基礎設施及配置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鄉村復興理論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內生動力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08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2-0050-04 文獻標識碼:A
Rural Renaiss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 Yun, LIU Yuj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areas have experienced long-term production factors outflow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rural declin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ural rejuvenation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in the nineteenth people’s congress. However, the prospect of rural rejuvenation still seems unclear, and the road of rural endogenous dynamic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is still lo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based on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deduc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rural ecology, the consolid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endogenous power. It also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heory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frastructure; endogenous power
引言
建國初期,國家大力推動工業發展,為了促進國家工業體系的盡快完善,廣大農村地區以工農“剪刀差”的形式為工業化建設及非農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在城鎮化與市場化的雙重背景下,經歷著長期的勞動力、土地及資本的流出[1]。近年來,中央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重要地位,旨在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縮小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而從市場經濟規律來看,鄉村地區的衰落成為了必然趨勢,學者針對此種情況,提出了“鄉村復興”概念,認為鄉村復興是對當前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鄉村衰敗現象與鄉村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旨在通過鄉村建設重新煥發鄉村活力、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2-3]。
鄉村的衰敗是鄉村地區生產要素長期流出所累積的結果,長期處于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等都比較脆弱,試圖快速找到鄉村復興的內在動力而強調政策的強制執行或者市場資本的進入都極易對鄉村產生二次破壞。資本及城市文化的作用使鄉村的衰落與異化趨勢變得日趨明顯,現階段鄉村的真實價值及內生動力亟待挖掘,保障鄉村地區的良性發展已經成為了重中之重。基礎公共設施建設以更加普遍和緩和的方式對鄉村進行修補,循序漸進地返還多年來的鄉村欠賬,以確保鄉村建設過程中其整體環境的相對穩態。
1鄉村的重要貢獻及基礎設施現狀
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 小農經濟不但是中國農村經濟的主體,還是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4]。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復興,同樣不可忽略小農經濟的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地區通過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為國家的快速工業化、體制轉型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建國60年來,上述三項的貢獻合計約17.3萬億元,這是造成當前“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三農”弱勢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當前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5]。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農村地區依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鄉村的腹地價值超越了傳統的“中心交換—邊緣支撐”的腹地概念,主要體現在經濟、生態、社會三個層面[6]。2016年中國鄉村常駐人口為5億8973萬人,預計2016—2030年,農村向城鎮累計轉移人口約2億人[7-8]。在2030年鄉村地區依然會承載相當數量的人口,鄉村作為城市的腹地價值將長期存在,為了廣大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復興勢在必行。
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及鄉村地區的分布特點,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存在著顯著的差距。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多次強調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使我國鄉村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大部分鄉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配置仍然滯后,以每千人口執業醫師為例,2012—2016年,城鄉比例從2.27:1上升到2.46:1。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012—2016年城鄉比例為2.21:1左右,基本沒變[9]。鄉村基礎設施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公共基礎設施在數量上難以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配置類型和標準在不同地區間也相差較大[10],這些都成為制約當地“三農”發展的“瓶頸”[11]。
2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
2.1推動城鄉統籌建設
中國的城鎮化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后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將會放緩,近年來國家關注重點也逐漸從城鎮化的數量轉移到城鄉發展的質量上。快速粗放的城鎮化模式給國家和城市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從“美麗鄉村”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再到“鄉村振興戰略”,統籌發展成為新階段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城鎮化進程的放緩,一方面從城市角度切入,著力解決現有的城市問題,促進城市公平,另一方面從鄉村角度入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鄉村復興。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采取各項鄉村復興措施的基礎。
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戰略層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城鄉二元結構下,鄉村長期承擔著輸出作用。城市化進程放緩,鄉村吸引力的提高能夠減少農村地區的人口外流,減緩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失速度,同時也為城市地區減緩人口壓力。
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中國存在著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鄉村地區的廣闊腹地提供了充足的投資空間,過剩的產能通過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方式對農村進行建設,為進一步拉動鄉村內需打好基礎。同時中國正在積極探索土地制度改革,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系統地提高鄉村地區的發展潛力及土地價值,為下一步鄉村地區土地制度、產業模式等的改革打好基礎。如在廣東省臺山市廣海鎮靖安村當地村民對興建“菩提樹”公園認可度很高,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主動配合清理公園建設區域的破舊農房,能夠認識到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的提升作用。
2.2助力鄉村自我修復
2.2.1維持鄉村地區穩定發展
在生產要素方面,鄉村地區經歷著土地、勞動力、資本三大生產要素長期流出過程,單純從市場經濟規律角度分析,鄉村復興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中國的鄉村衰落、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和城鄉差距擴大都不是單純的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建國以來壓縮城市化環境要求我國在日趨緊張的內外環境下高濃度地完成歷史上欠賬的工業化、現代化及全球化等進程[12],工業體系建設及現代化建設過度榨取鄉村價值,導致鄉村地區喪失自我協調能力而不斷衰落,鄉村地區難以緩慢探尋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模式。近年來國家提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就是通過政策手段返還多年來國家發展對鄉村地區的欠賬。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從而提高農業部門邊際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居民收入,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3]。農村基礎設施總體上有利于提高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且低收入群體能夠從中獲取更多利益從而進一步改善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14]。
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鄉村的自我修復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城市同樣需要對鄉村地區進行長期的輸出才能慢慢恢復鄉村地區的活力。
2.2.2促進鄉村文化與生活質量的協調發展
鄉村文化隨著鄉村自身經濟的發展主要向兩個方向演變——衰落和異變。兩者都是在鄉村地區傳統生產模式衰落、鄉村士紳階級消亡及鄉村精英流失的背景下產生的。大多數鄉村由于傳統生產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發展,村落的整體衰落導致了鄉村傳統文化的衰落。少部分鄉村依靠自身的自然優勢、歷史優勢或工業基礎所建立的旅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尤其是消費型產業的進入大大提高了鄉村的收入水平,但隨之而來的也有資本帶來的城市文化沖突。在消費文化的沖擊下,本土的鄉村文化逐步被城市文化同化,鄉村物質文化形態同樣為了迎合城市消費者的觀念而做出改變,將本土人群和元素剝離。鄉村文化異化的背后是外來資本所裹挾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入侵,同樣也是鄉村地區在資本運作下的一種表現。
鄉村的文化復興并不是要保持鄉村傳統文化一成不變,但資本所帶來的城市文化對于原始而日漸衰微的鄉村文化沖擊是不對等并且巨大的。無可否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適應性,鄉村文化在眾多力量的影響下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受到某些異質性力量的沖擊而支離破碎;另一方面,吸取外來因素為我所用,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16]。然而鄉村文化不僅以思維精神或者文字的方式存在,它同樣存在于鄉村物質組成中,村落的形態、建筑風格等無不蘊含著村落的文化。為了迎合城市消費觀念而對村落物質文明進行盲目修改,功能單一、主題不明、特色不突出等“千村一面”的問題已經開始顯現。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協調鄉村傳統文化發掘與改善村民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鄉村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能夠直接提高鄉村生活的質量,間接提高鄉村對鄉村精英的吸引力,提高鄉村的整體發展潛力,增加鄉村發展機會。鄉村精英群體的流失在某種角度可以看作是鄉村地區就業機會等的缺失而導致的人才流失。一直以來,鄉村人口的城市化轉移被稱作剩余勞動力轉移,實質則是優質勞動力轉移,鄉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的鄉村人口斷層阻礙了鄉村的進一步發展。2017年中國農民工監測數據表明,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小學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8.6%,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專及以上占10.3%,顯著高于同期農村人口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占比54.24%[18]。鄉村復興過程中需要勞動力及鄉村精英發揮積極作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高鄉村的整體發展潛力,同時也有利于滯留鄉村勞動力和吸引勞動力返鄉,鄉村的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促使鄉村精英從中發現鄉村中發展的新機遇,進而帶領村民提高生活水平。
鄉村真實價值和內生動力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難以做到一蹴而就或者立竿見影。在找到鄉村的正確發展道路前,通過公共基礎設施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鄉村的自我修復進程,將切實提高現有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并為未來鄉村內生動力的發展提供優渥的土壤。
3鄉村基礎設施的發展愿景
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政府財政的投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向回報更加快速的領域流動。鄉村地區的發展相對緩慢,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難以實現資本的快速回收,試圖吸引資本對鄉村地區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難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為資本投資鄉村建立了優質的土壤,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單純依靠產業資本雖然可以實現鄉村收入的提高,但極易造成鄉村原始結構的破壞,也不利于鄉村的長遠發展。
3.1循序漸進,注重修復職能
鄉村復興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承擔著鄉村修復的職能,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和發展潛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包括交通、電力通訊、給排水等經濟性基礎設施,還包括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性基礎設施。在鄉村基礎設施配置過程中,以鄉村修復為主要任務,不局限在追求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期回報。
當今中國大多數的鄉村依然處于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經濟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鄉村的保底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性基礎設施以經濟性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循序漸進,以提高村民的生活保障為主要任務,在此基礎上對鄉村傳統文化、鄉村精神等鄉村“軟實力”進行培育和發掘,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3.2結合鄉村特點分級配置
中國有著廣大的鄉村地區,不同地區的村落存在著不同的分布方式,同時村落具有不同的特色及現狀情況。從整體的鄉村基礎設施配置方面來看,應該結合當地鄉村的分布方式建立分級的基礎設施配置體系,城鎮及中心村擔負起鄉村基礎設施節點的作用。
就具體村落而言,應該結合村落的現狀、自然條件及人口等因素對村落的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估進而對村落進行等級劃分。為了控制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率,對具有較高發展潛力的村落進行集中配置,對即將消亡及必定衰落的村莊采取“遷村并點”等方式,避免基礎設施投資的浪費。
3.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鄉村發展新模式
中國鄉村建設的道路依然在探索當中,中國鄉村的傳統起源于中國的小農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帶動鄉村居民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鄉村地區的活力。基礎設施在鄉村建設探索的過程中將不斷加入新的內涵,推動“三農”政策的落實,以及農民自組織合作社的探索。
4結語
回顧近代以來中國鄉村的發展史,鄉村的衰落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近年來國家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方針及“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城鄉二元結構下,鄉村的生態處于相對脆弱的狀態,鄉村基礎設施投資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相對于市場資本來說減少了對鄉村本土環境和文化的沖擊,有利于實現鄉村的健康恢復。鄉村復興同鄉村的衰落一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推動鄉村內生動力的發掘,幫助農村人口探索出鄉村復興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中國城鎮化戰略中的農地制度創新[J].中國鄉村發現,2015(3):29-35.
[2]李智,張小林,陳媛,等.基于城鄉相互作用的中國鄉村復興研究[J].經濟地理,2017(6):144-150.
[3]張京祥,申明銳,趙晨.鄉村復興: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下的中國鄉村轉型[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5):1-7.
[4]蘇振芳.中國小農經濟的歷史演變與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6):95-99.
[5]孔祥智,何安華.60年來我國農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分析[J].中國農村科技,2009(9):27-29.
[6]申明銳,沈建法,張京祥,等.比較視野下中國鄉村認知的再辨析:當代價值與鄉村復興[J].人文地理,2015(6):53-59.
[7]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的通知(國發〔2016〕87號)[EB/OL].(2017-01-25).http://www. ndrc.gov.cn/gzdt/201701/t20170125_837027.html.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EB/OL].(2017-01-20).http://www.gov.cn/ shuju/2017-01/20/content_5161507.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10]劉青,李慧民.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評價研究——基于突變級數模型[J].工程經濟,2016,26(10):35-40.
[11]李學婷,黃漢俞.華中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農民滿意度分析——以湖北省荊州市岑河鎮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18(5):205-212.
[12]張京祥,陳浩.中國的“壓縮”城市化環境與規劃應對[J].城市規劃學刊,2010(6):10-21.
[13]劉曉光,張勛,方文全.基礎設施的城鄉收入分配效應:基于勞動力轉移的視角[J].世界經濟,2015(3):145-170.
[14]張勛,萬廣華.中國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了包容性增長嗎?[J].經濟研究,2016(10):82-96.
[15]高慧智,張京祥,羅震東.復興還是異化?消費文化驅動下的大都市邊緣鄉村空間轉型——對高淳國際慢城大山村的實證觀察[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1):68-73.
[16]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19-127.
[17]《甘肅農業》編輯部.莫讓“千村一面”成為鄉村旅游痛點[J].甘肅農業,2017(8):13-18.
[18]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7-11-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 t20180427_159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