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勝


【摘要】 ?生成性教學在高中物理中應用非常的廣,可是有些地方我們還是容易忽略。對容易忽略的地方加以探討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 ?預習中的生成 練習中的生成 問問題時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08-01
生成性教學是和傳統的預設式教學不一樣的一種教學方式。生成性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主要應用體現在可以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主動自覺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這過程要比單純的傳授知識更重要,這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關系。所以生成性教學在高中物理中應用得好對物理的教學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在課堂中的生成我們教師都很重視可是還有些過程我們不容易重視。那么在高中物理中常見的卻容易忽略生成性教學都有哪些了?下面我就舉例介紹一下。
一、預習中的生成
很多時候我們高中教學都因為時間緊任務重而忽略了預習這個過程。對于新知識老師是直接講而學生也是從來不預習直接聽。可是這個忽略的過程卻是最好的生成問題的過程。比如在講選修3-1第一章第1節《電荷及其守恒定律》這節時不給學生預習。老師在講電荷的時候就會直接講自然界有兩種電荷:一種是正電荷、另一種是負電荷。如果學生預習了效果就會不一樣。閱讀時學生就會弄清楚人們對電荷的研究過程和電荷的性質,甚至可以弄清楚為什么現在只發現了兩種電荷。雖然從最后的結果講都是弄清楚了電荷的命名和種類。明顯預習了的學生遇到的問題要多,而且這些問題預習時也可以得到相應的解決。如果老師直接講不可能把問題講得那么詳細。從過程來看學生思考的類容要多。學生知道的不僅僅是一個結果還有這個結果是怎么來的,怎么發展的,以后會怎么樣。但是預習會耽誤一定的時間,在高中階段又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這就要求老師能把握好多少時間預習合適,多了會浪費時間,少了起不到相應的效果。
二、練習中的生成
講習題的時候如果僅僅只講正確的答案可能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要在講習題的時候解決學生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邊講學生邊想出來的,也可能是把習題改編一下后能使問題的理解更深刻的。這就要求老師正確的對待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能夠合適的改編題目。而且要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并及時的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去思考。比如在講物理必修2第七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第1、2節作業時在《步步高學案導學與隨堂筆記》中有這樣一道題:
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A靜止于傾角為θ的斜面體B上,斜面體B的質量為M。現對該斜面體施加一個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體隨斜面體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勻速運動,當移動的距離為l時,斜面體B對A所做的功為( ? )
A.Fl ? ? ? ? B.mg l sinθcosθ ? ? ? C.mgl sinθ ? ? ? ?D.0
在講該題目的時候如果我們只講B對A做功就是B對A的合力做功。由于A是勻速直線運動所以B對A的力是豎直向上與A的重力方向向反,所以B對A做功為0.這么講事實上沒有解決學生的問題,因為學生思考的是B對A有兩個力,一個是B對A支持力一個是B對A的靜摩擦力。支持力作正功,靜摩擦力做負功。這兩個力做功為什么就剛好抵消了呢?此時我們應該是從受力分析入手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把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功分別求出來,然后相加的到兩個力的總功為0.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求合力的功可以先把力合成然后再求合力的功。最后如果能在吧題目改編一下:如果A、B接觸面光滑,F推著A、B向左運動了l,運動過程中A、B保持相對靜止,求斜面體B對A所做的功為多少?
這樣講習題學生就會徹底的解決知識上的問題。
三、學生問問題時生成
學生問問題時我們能夠正確的引導順著學生的思路去想,幫學生把思路打開而不是學生一問我們問題我們就直接給他講正確的答案。通過以學生的問題來生成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學生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比如有一位同學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一質量為m=2kg的小球從光滑的斜面上高h=3.5m處由靜止滑下,斜面底端平滑連接著一個半徑R=1m的光滑圓環,如圖所示,求:
(1)小球滑到圓環頂點時對圓環的壓力的大小;
(2)小球至少應從多高處由靜止滑下才能越過圓環最高點?(g取10m/s2)
第2小問學生說只要在與2R等高的地方釋放就可以了因為機械能守恒。我給學生從頭講在最高點要滿足曲線運動的條件,速度要,再根據機械能守恒去求球在左邊應該在多高的地方去釋放。可是學生并沒聽懂。只是一個勁兒的問我又不違背機械能守恒為什么在等高的地方釋放就不行了?這時我用他的思維叫他反向思考,如果在左邊等高的地方釋放,假設到右邊的軌道的最高點,則速度為0,那么曲線的條件是否滿足?這下他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后面我在這基礎上生出新的問題:在右邊即滿足曲線運動的條件全過程又滿足機械能守恒的條件下應該在左邊多高的地方釋放?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很快得出結果。由此可見以學生的想法去生成新的問題來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更加有效。
[ 參 ?考 ?文 ?獻 ]
[1]王朝銀.《步步高學案導學與隨堂筆記》.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物理選修3-1》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