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紅
【摘要】 ?借助有優秀思維品質的長篇史論雜文,組織學生閱讀與寫讀后感,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這是我一年來所做的教學實驗。
【關鍵詞】 ?批判性思辨 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31-02
一、認識“批判性思維”此概念
批判性思維亦稱審辨性思維或明辨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中的“批判”并非平常所言的批評、指責之意,而是指用理性、思辨、多元的認識和態度,以質疑、反思、分析、假設、辯證等方法對復雜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形成相對有力的理據。所有復雜的問題都很難以唯一的標準來衡量,人們還需要厘清客觀事實,并對客觀事實進行一系列的條件假設和邏輯論證,當然,排除一些價值、信仰等方面的問題。
批判性思維在現今中國的教育中尚屬較新的概念,我們已經習慣了知識傳授的方式,習慣了所謂“真理”的無條件接受,這無疑會抹殺學生的好奇心,剝奪學生的質疑精神,養成唯權威、世俗是瞻的弊害,也造成思考的惰性和學習的被動性。因此,如果在教學中引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就有可能使學習擺脫純粹的記憶,擺脫枯燥的過程。
從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高中階段,人的思維方式正在走向理性與思辨,是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養成的關鍵階段,這是培養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黃金時間。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比較重視知識的教授和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在其中),價值觀、思維方式似乎不易引導和培養,但這卻是我們不可逃避的。而思維方式恰恰是學生所有能力表現的基礎,在教授學生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思維的培養。當學生的思維趨于理性時,它就上與價值觀相聯系,下與知識相聯系,而價值觀最終是落腳于其思維方式,知識也是能轉化為思維方式的。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它需要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需要培養學生科學的審視精神。
二、為何選擇長篇史論雜文
首先,何為“史論”?史論即關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論文章。史論萬字長文往往能跨越時空,縱橫分析,不拘泥于固有的觀念,不局限于固有空間的思維方式,尋找更科學的參照體系來評價歷史、評價社會的發展,這無疑對學生更新思維方式十分有幫助。
而且,萬字左右的史論雜文還有一個特點,即長文多依靠邏輯與思辨來展開,總體上傾向于理性化和思辨性,這無疑是培養學生周密、嚴謹、厚實的思維品質的絕好范本。史論式雜文的價值當然不止這些,比如了解歷史,比如質疑的精神,比如反省的態度,比如自我糾正的能力,等等。
要達到相對深入的思維訓練,不能只停留在閱讀上,唯有配合讀后的寫作,通過輸出倒逼輸入,反復閱讀深入反思,才能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更加有效。因此,每一篇史論雜文的閱讀我都是配合寫讀后感進行的,學生的讀后感有許多令我欣慰的思辨語段,雖然全篇不一定了無瑕疵,但只要能有只言片語的合理的批判性思維在閃光,長期訓練,就能集腋成裘,成就優秀的思維品質。
三、以長篇史論雜文《白修德與四十年代饑荒》和《褲子的革命》兩篇雜文的閱讀與寫作為例,談談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收獲
1.《白修德與四十年代饑荒》的閱讀收獲
⑴追根溯源,從本質看現象,辯證客觀,全面分析。
學生鵬認為:“回看中國地主階段統治中國的兩千多年里,因為權利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言論自由的缺乏,官僚主義作風已將腐敗觸及國家的根部。中飽私囊經常是我們分析某個歷史事件時談及失敗原因中的一點。這種情況下,當百姓與地方長官在利益訴求上產生分歧和矛盾時,所損害的自然是百姓……走入現代社會以后,在上個世紀,地方政府人員為了自己的政績考核而虛報民情災情的事情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官員個人私欲膨脹、責任感缺失,但更深一方面原因則是源于封建社會大環境下權力的高度集中。”
從其評論可見,他能追根溯源,從現象看本質,建立時間維度,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探究問題。從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到現代的中國社會,看到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權力高度集中,人性中缺少悲憫情懷,導致時代雖變,但虛報民情災情的現象同樣發生,看到問題的本質,指出問題的必然性。
學生峻認為:“這讓我想到國與民的關系。‘受群眾愛戴’的官員打著‘三民主義’的幌子給遭受旱災折磨的百姓征收重稅,憑自己從人民手中奪來的權力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盡職盡責’地‘維護’成千上萬餓死災民的合法權利,這難道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權利的不平等、政治體制的不民主,反映了權利關系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這也正如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中國在腐朽落后的奴隸、封建等制度下,即使有再悠久的歷史,最終也只能淪落至失敗。”他從文本中吸收養分,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權利的不平等、體制的不民主等諸多問題,并用詼諧諷刺的語言表現出了評論的智慧。
這種透過本質看現象的思維方式,避免了學生中常見的思維問題:眼光短淺,就事論事,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看問題容易一葉障目,偏見片面,對人事的分析不全面,導致片面性。
⑵尊重事實,善于利用大量的事實說話,恪守良知,贊美職業道德。
學生偉認為:“作為記者,就意味著有了一種全新的身份——真相的搬運工,和報道真相、揭露丑惡甚至為之獻身的責任。”這是對記者職業的準確認知。然后他準確地列舉了三個典型的例子,極有說服力地贊美了記者的職責和良知,其一是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其二是愛德華.斯諾登,其三是柴靜。最后,他總結道:“在真相面前,有高尚職業道德的記者不會低下他們高貴的頭,不管他們脖頸上是多大的威壓。殺害記者也許會讓人感到害怕,但并不能滿足民眾對‘真相’與‘民主’的要求。也許民眾的眼睛會被獨裁之手所蒙蔽,但記者不會。可以說,他們是時代最敏銳的神經末梢。”這是從個別例子中得出具有普遍價值的觀點,既表現出準確把握事實的能力,也可見其對記者的職業理解和強烈的情感。
⑶大膽反思公民素養,從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思考問題。
學生宇大膽提出:“公民的不作為是否滋長了政府的不作為?”就是從白修德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為社會進步所作的努力發出的提問。他認為:“白修德這樣一位真正有作為的公民,在中國卻十分罕見,而且白修德是美國人。我們不能忽視身份在這一事件中的某些作用,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新聞人也可以有更大作為,可是在這一事件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卻是一個外國人。中國人民主意識的淡植腦根,甚至時至今日也未改變。誠然,新聞媒體發揮了更多輿論監督的效應,但大多數公民對身邊發生的事卻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有時甚至對關乎自己節身利益的事件都不能不敢有所作為。”挖掘社會基礎的價值和影響力,即重視“金字塔”底層的作用,民眾群體的影響力,民眾素養的重要性,對推動社會進步根本力量的認識在本文本的閱讀中再一次作出反思。
2.《褲子的革命與文化》的閱讀收獲
⑴關注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既看到內因的主導作用,又看到外因的推動作用。
學生洛認為:“反觀當下中國社會,國人只關注于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只留心中國文化影響世界,通過這樣來提升文化自豪感,卻是遠遠不夠的。其弊有二。首先是文化自信的本身,帶有了一定的虛假與浮躁。通過他國的肯定反過來肯定自己,定不如發自內心把對本國文化抱有敬仰之心。發自內心地自信,是需要深入了解中華文化,越深入就越發地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時文化自信更是建立在民族歸屬感上,文化自信離不開愛國主義的熱情。其弊端二,就是這樣的自信容易變成自負。只出不進,無疑容易使人夜郎自大,不吸取外來文化的先進、可取之處,就會變得落后,逐漸落伍于世界的潮,被歷史所淘汰。明清時期的中國,因為抱著天朝上國的觀念,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一次,致使百年蒙羞。如今為避免歷史重演,我們要警惕對民族文化的態度,不能重蹈歷史性的失誤,同時保持精神的自信,讓民族文化在開放進取中穩步前進。”
這是典型的從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論證問題,看到內因——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看到外因——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從內外因的關系論證中華文化的自信力,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問題。
⑵從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一分為二看問題。
學生杰直接采用史論的觀點“民族興則文化興,民族亡則文化亡”,然后再展開論述,可見這篇史論有許多辯證思維對學生是有很重要的正面影響的。他這樣分析:“國力強盛,國家的影響力才會在世界上變大,國家的文化才能在世界上影響更多的人。近代國力衰弱,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中國文化別說是外國人,就連自己人也對它產生了懷疑,不接受。懷疑還是可以的,但蔑視抵制甚至是崇洋媚外則萬不可取。國民不應該在繁榮時便目中無人,亦不可在衰落時便自我媚外。我們是應該用積極態度去看待各種文明。對待自己的東西,始終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拋棄的,應該是批判式繼承。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是吸取長處。別人有的我們一定要有,這是不符合國情的說法;別人有‘大蛋糕’我們便極力想去分得一份,這是崇洋媚外。在不同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積極主動、理性自尊去對待文化,中華文化才可以真正復興。”
展開闡釋的思辨優點是,緊扣觀點繼續用聯系的觀點分析民族與文化的關系,如“國力強盛,國家的影響力才會在世界上變大,國家的文化才能在世界上影響更多的人”。然后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問題,如“批判式繼承”,“積極主動、理性自尊去對待文化”,“國民不應該在繁榮時便目中無人,亦不可在衰落時便自我媚外。我們是應該用積極態度去看待各種文明”
⑶用聯系觀和發展觀分析問題。
學生宇很明顯是受惠于本史論的觀點的,他的觀點是:“文化的基本功能應是服務于人類,服務于社會,為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服務。我相信,這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從這個初衷出發,不斷改善、演變的。”
但更重要的是,史論的觀點打開了宇的思路,我們繼續看他的論述:“本文談到中國‘衣’文化的變遷,讓我想起了中國的‘食’文化。毋庸置疑,中國最初的‘食’文化和世界上許多其他文化一樣,表現為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后來‘火’的出現,實在是一大變革。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就在本為裝食物的鼎成為國家權力象征這件事上看到了起源。當時的人們,主食的五谷如今也只剩稻、粟活躍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進步封建社會,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人的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國人宴會上的食物終于漸趨美味。這里還得提到酒,從原始社會衍變到宋,早已成為諸多百姓的每日必備,商品貿易的勃興更是讓許多酒樓拔地而起。而明清時期,一位來自異鄉的客人卻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中華大地,紅遍神州,它就是辣椒,它以摧枯拉朽之勢征服了中國人的味蕾,取代了傳統的調味料花椒……從中國‘食’文化的變遷可以看出,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以食為天,人民對美味的渴望是一只無形的大手,無可阻攔地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過拋在腦后的糟粕。文化的形成,就是在這樣不斷地辭舊迎新中完成的。試想,你會向往《水滸傳》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嗎?酒里是未濾盡的米糟,肉上透著未煮熟的嫩紅,或是透著放久了的異味。再想,你需要‘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的煩瑣禮節嗎?”
再析本文的思辨優點:用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首先是由“衣”聯系到中國文化的“食”,從中外食物的交流論食物的變化,這是從空間維度思考;再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論食物的發展,這是從時間維度思考。使“食”文化成網絡狀,“食”文化也就有了難以割舍的時空聯系,從而論證了“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批判性思維的特征是“合理質疑,謹慎斷言”,是“一種獨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權威,只尊重真理與規律”(前總理溫家寶言),批判性思維是洞察力、判斷力、獨立思考力、創造力的依據。史論萬字雜文,引述材料豐富,評述角度豐富,有大膽質疑的精神和周密論述的特點,對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史論雜文讀后感針對雜文的某些觀點、角度,借鑒雜文的思維方式,在模仿優秀作品思維的同時,更是將優秀的思維方式漸漸滲入,慢慢融入自己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