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聞福良用一把刻刀,將只有0.3毫米厚的蛋殼刻成了價值10多萬的一幅幅國之魁寶,可謂刀刀見險,點石成金。
聞福良從小就喜歡在蛋殼上畫畫,雖然畫得不好,他卻畫了擦,擦了畫,非常認真。后來,他竟然嘗試著用鉛筆刀將那些畫刻一刻,感覺刻出的畫立體感很強很美,從此,蛋雕的夢想就扎根在他的心里。
高中畢業,下鄉鍛煉的那三年。勞動之余,聞福良最喜歡的就是撿蛋殼,一有時間就在上面畫了刻,刻了畫。自學獲得了大專文憑后,他順利成為第一批銀行經濟師,工資高、待遇好、壓力小。但為了圓那個蛋雕夢,1990年,他毅然決然辭去這份許多人可望不可及的舒適工作,到西安木器廠做設計。他設計的圖案精美,單位領導不斷地給他加薪。1995年,他不顧領導和親朋好友們的再三挽留,毫不猶豫地辭職,專心做起了夢寐以求的蛋雕。
在蛋殼上面雕刻,無異于刀尖上跳舞,要想刻出理想的畫,沒有相當過硬的基本功是無法完成的。一次次的失敗,聞福良沒有氣餒,在“練功”期間,他總是關閉門窗,專心致志,一坐就是10多個小時。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設計的一幅幅畫作,經常會因收尾時一刀不慎前功盡棄。為了找到比較厚實一點的蛋殼,聞福良不辭辛苦,騎著自行車,經常到幾十里外的農村找,成功率仍然很低。
聞福良的手上經常血肉模糊,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他毫不在意這些傷痛。經過近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有了兩萬多個蛋殼的失敗與成功的考驗,終于使成功率達到10%。
20多年里,為了追求更高的蛋雕藝術標準,聞福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斷地將眼鏡架放在5倍、10倍、20多倍的放大鏡上,通過日復一日的不懈鉆研,聞福良的蛋雕已經接近微雕。天安門、長城、大雁塔、兵馬俑、華山、羊肉泡饃等藝術畫卷栩栩如生躍然在蛋殼之上,讓參觀者嘆為觀止。他用對蛋雕藝術矢志不渝的熱心、精雕細刻的細心、百折不撓和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癡情,力求完美。他憑借著持之以恒的決心,把蛋雕做到了極致,終于迎來了事業騰飛的春天。
之后,他的作品獲得了雕刻藝術最高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成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陜西省蛋雕藝術大師、中國蛋雕第一人、中外交部國賓禮品專家。他的作品成為傳世的藝術珍品,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并且作為國賓禮品送給國際友人。
我們無法計算聞福良一路走來付出的艱辛是多少,更不知道要多么的勇敢和堅強才能完成勇往直前的追求,接受這一次次非同尋常的挑戰。但正是這樣無所畏懼地盯著自己理想的目標,任它溝壑再深,山道再險也不能阻擋前進的勇氣,成就了聞福良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