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萍
萬蕊雪是一位90后,2009年帶著對生物學天馬行空的幻想,進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專業開始本科階段的學習。四年腳踏實地的刻苦鉆研,最終取得專業成績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有一次,親戚患病,萬蕊雪聽說基因工程可能會是未來解決這些疾病的方法,這更加堅定了她學習生物學的決心,希望能夠做一個有用的人。
嬌小的萬蕊雪說話溫柔,笑容甜甜。雖然自稱從小就有一些自卑,但談起自己做科研的初心卻很堅定。而站在人生拐點需要做出選擇時,她也表現得非常果敢且有主見。重新選擇基礎生物學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后來“斗膽”給施一公教授寫信的故事,更是她不輕言放棄的最好證明。
萬蕊雪讀大三時,她了解到施一公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室后,很想有機會去清華大學學習。于是她鼓起勇氣給施教授寫了一封郵件,希望能到施教授的實驗室去做畢業論文研究。郵件發出一個星期后一直沒有回音,她就想著這事兒可能黃了,但是她還是堅持又發了一封郵件,想著要是再沒有消息就算了。
某日,萬蕊雪突然接到了一個北京打來的電話:“我是施一公,我看到你發的郵件了,歡迎你到我們實驗室來。”當時接到這個電話,萬蕊雪異常興奮。
萬蕊雪就這樣懷揣著驚喜和忐忑,走進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實驗室,并如愿以償地留下來攻讀博士。
在讀博士二年級的時候,萬蕊雪被施教授委以重任,開始和同學們一起向結構生物學領域最難的課題之一剪接體“發起進攻”。在施教授的安排下,她承擔起酵母剪接體課題組的剪接體提純的工作。簡單來說,她要打響的是解析酵母剪接體的第一站:為解析結構提供優質的剪接體樣品。
盡管萬蕊雪很忐忑,但她那股不服輸的個性讓她再一次鉚足了勁兒。她閱讀了很多文獻,想了很多大膽的實驗方向,然后一個一個地排除,最后決定提取內源剪接體。這個方法不算新,但她們實驗室當時沒有人做過。于是她多方打聽,最后找到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在給內源蛋白加標簽方面有很多經驗,她便去跟他們學習技術。
之后,她連續幾個星期,往返于清華大學和昌平,到實驗室去學習構建酵母菌株的方法。實驗的步驟很快就學到了,但當自己去做的時候,其實每一步都失敗過。面對失敗,萬蕊雪越挫越勇,積極地迎接下一個問題。
萬蕊雪終于成功掌握了完美的提取內源剪接體的方法,并成功地提取到剪接體樣品。談及未來,萬蕊雪說:“我還是想一直做科研,剪接體的主要結構雖然都已經被我們捕獲了,但越做發現謎團就越多,所以我現在就是單純地想把剪接體的課題繼續下去。之后,我想成為PI(首席研究員)用更多手段從不同側面揭示RNA剪接的奧秘,以及探索這個過程與人類健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