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臣
摘 要:結合塘坎上水庫壩址區地形地質條件,對泄洪建筑物整體布置和結構體型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計算。結果表明:泄洪建筑物設計方案的表孔泄洪能力、溢流堰特征高程值設置、消能防沖等性能,均能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具有較好的泄流、消能和防沖刷效果。
關鍵詞:泄洪建筑物;溢流堰;挑流消能;塘坎上水庫
中圖分類號:TV6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9)19-0091-03
Abstract: Combing with the topograph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dam site in Tangkanshang Reservoir, the overall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the flood discharge buildings had been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in detail. The demonst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flood discharge building design scheme, such as surface flood discharge capacity, overflow manifold feature elevation setting, energy dissipation and impact protection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The flood discharge buildings have better effect of drainag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anti-scour.
Keywords: flood discharge building;overflow weir;picking up energy dissipation;Tangkanshang reservoir
1 工程概況
塘坎上水庫位于甕安河干流中下游河段,擬選壩址位于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高壩村大花山下游1km處的雙獅河段。水庫距縣城約28km,有鄉村公路位于庫區右岸,交通相對便利。水庫壩址控制集水面積787km2,主河道河長53.5km,河床平均比降8.45‰。水庫校核洪水位852.99m,總庫容6 705m3;水庫正常蓄水位848.00m,相應庫容為5 527萬m3;水庫死水位816.00m,相應庫容為1 182萬m3,興利庫容4 345萬m3。工程任務為工業供水及灌溉供水。供水受水區主要為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甕安縣江界河鎮麻池村等5個村灌面。水庫設計年供水量11 380萬m3/a,其中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供水量10 750萬m3,灌溉供水量630萬m3。壩型為碾壓混凝土拱壩,工程等別為Ⅲ等,工程規模屬中型。
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2.1 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用水困難亟待解決
隨著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入駐企業不斷增加和小城鎮擴大,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量將大幅度增加,現有的供水設施將無法保證供水。根據需水預測結果,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的工業最高日需水量為45.24萬m3/d,規劃拓展區供水規模46萬m3/d,其中拓展區中心區40萬m3/d,云中港口物流園區3萬m3/d,洗馬小區3萬m3/d。目前,規劃區域內無規?;泄┧O施,因此,為保證工業園區拓展區工業用水需求,急需尋求新的、可靠的水源點。
工業園區拓展區處于甕安河干流右岸,甕安河來水量大,就近可通過修建蓄水設施來滿足工業園區拓展區的用水需求。根據需水預測,塘坎上水庫的建設能解決甕安工業園區拓展區中心區、云中港口物流園區工業企業的工業用水問題。
2.2 農業灌溉用水現狀亟待改善
農業是江界河鎮的發展基礎,在江界河鎮的社會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根據實地調查,江界河鎮灌區分布高程較高,灌面分布較為分散,無較集中的灌面。灌區內河流源短流細,且區內巖溶發育,地表、地下水滯蓄能力差,水資源量可供開發利用程度有限,因此,水利化程度和保證率不高,加之降雨年際、年內分布不均,旱災頻繁,耕地大多為靠天吃飯的“望天田”,無可靠的水源保證。灌區缺水屬工程性缺水,只有修建骨干型水源工程解決徑流在時空上再分布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大面積農田缺水的局面。
塘坎上水庫的建設可以有效地為江界河鎮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該水庫的建設勢在必行。
3 工程地形地質條件
壩址位于左岸1號、2號和右岸5號、6號沖溝之間的雙獅峽谷口處,河流流向N10°~40°W,局部段轉變為N20°~40°E,兩岸沖溝(負地形)一般發育,為深切峽谷地貌,呈對稱“V”型橫向谷,兩岸地形坡度45°~70°,局部為直立陡崖或倒懸山體,在茅口組(P2m)與棲霞組(P2q)地層界線之間,因茅口組(P2m)下部夾薄層硅質灰巖及少量硅質頁巖,受構造、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棲霞組(P2q)地層崩塌至河床后,形成了P2m/P2q界線之間的凹槽負地形。壩址區河谷結構基本為橫向河谷,巖層傾上游偏右岸,產狀N40~60°E/SE∠55~65°,局部傾角近70°。壩址區無大的斷層、褶皺發育,主要構造以裂隙為主,裂隙多以陡傾角卸荷、剪裂隙為主,偶見少數傾角小于40°的剪裂隙,裂隙走向垂直或者斜交河床,充填物主要為泥質、巖屑、方解石。兩岸覆蓋層0~5m(局部可能覆蓋更深),強風化厚3.0~8.0m,弱風化厚9~16.0m,局部遇順層巖溶發育帶,風化深度不均勻,局部加深;河床覆蓋層厚3.0~8.0m,強風化厚2.0~3.0m,弱風化厚8.0~9.0m。
4 泄水建筑物設計
4.1 溢洪道平面布置
塘坎上水庫大壩樞紐布置為碾壓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頂溢流表孔+壩身放空底孔+右岸岸邊式取水口。壩頂溢洪道前緣凈寬24m,采用閘孔溢流方式,堰頂高程840.00m,分3孔,每孔凈寬8.0m,分別設8.0m×8.5m的弧形鋼閘門。溢流堰為WES型實用堰,由上游面曲線、下游面曲線和下游反弧挑流消能段組成,總長25.770m。其中,上游面曲線采用的橢圓曲線方程如式(1)所示;下游面曲線方程如式(2)所示;下游采用反弧挑流消能,反弧半徑為9.0m,挑射角為15.0°,挑流鼻坎頂高程831.70m。
(1)
(2)
4.2 泄水建筑物計算
4.2.1 堰頂負壓計算。塘坎上水庫溢洪道宣泄校核洪水時,根據《混凝土拱壩設計規范》(SL 282—2003)可得,[HsHmax]=0.77,則最大負壓值[hmaxHs]=0.45,則最大負壓值[hmax]=0.45×[Hs]=0.045MPa<(0.03~0.06)MPa,滿足規范要求。
4.2.2 泄流能力計算。塘坎上水庫為設閘式泄洪,溢流堰為WES實用堰,壩頂表孔前緣凈寬24m,堰頂高程840.0m,分3孔,分別設8.0m×8.5m的弧形鋼閘門。溢洪道泄洪能力按開敞式WES實用堰自由出流計算,其泄流能力分析函數表達為[1]:
(3)
式中:[Q]為流量(m3/s);[c]為上游堰坡影響系數;[m]為流量系數;[ε]為閘墩側收縮系數;[σs]為淹沒系數;[B]為溢流堰總凈寬;[H0]為計入行近流速水頭的堰上總水頭。
根據塘坎上水庫洪水調度方式,計算得各頻率下相應的下泄流量計算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發生1 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時,[Q實際]=2 332m3/s([P]=0.1%)大于[Q設計]=2 250m3/s;發生100年一遇洪水(設計洪水)時,[Q實際]=1 617m3/s([P]=0.1%)大于[Q設計]=1 590m3/s;發生30年一遇洪水時,[Q實際]=1 300m3/s([P]=3.33%)大于[Q設計]=1 290m3/s。在各種頻率水位下,表孔泄洪量均大于水庫最大下泄流量,故表孔泄洪能力滿足設計要求。
4.2.3 溢流面水面線計算。為了設計閘墩高度、邊墻頂高程,以及選定弧形閘門門軸高程、弧門支鉸鉸心高程,需要知道溢洪道的水面曲線[2]。溢流堰坐標系統以堰頂高程為原點,[X]軸水平指向下游為正,[Y]軸鉛直向下為正。堰頂水頭取[H]=7.49m,根據《水工設計手冊》P6-177~P6-181得出上游面及WES型堰面的水面線坐標表如表2所示。
弧門支鉸中心坐標為(10.839,-5.000),鉸心對應的水面線坐標為(10.839,-4.463)。水面線低于鉸中心高程0.54m,滿足水面以上安全超高0.5~1.5m的規范要求。
4.2.4 消能計算。表孔采用高鼻坎挑流,因溢流堰反弧段半徑較小,水流有可能無法形成挑流,故又進行了各級流量下的跌流消能計算[3]。經計算得出的表孔挑流/跌流消能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在各種情況下,挑流消能沖坑后坡比滿足規范小于1∶3的要求,沖坑底部高程高于大壩建基面758.00m,且沖坑位置離大壩壩腳較遠,不會影響大壩安全。但從跌流消能的計算成果看,各工況下沖坑后坡比均大于1∶3的臨界狀態。為保護壩腳免受小流量洪水沖刷,決定在大壩下游設置鋼筋混凝土護坦,護坦緊接拱壩混凝土墊層,順河向長45m,橫河向寬30~22m,厚2.0m,護坦頂部高程762.00m。為了減小或消除護坦下的滲透壓力,在底部鋪筑排水反選層,并在水平段后半部設置排水孔。為保證護坦的抗浮穩定,護坦底部與基巖采用Φ25錨桿連接,錨桿深入基巖5m,呈梅花型布置,間排距均為2.5m。
5 結論
為確保塘坎上水庫大壩具有良好的泄流、消能和防沖刷效果,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優化布設與水庫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質相匹配的泄洪建筑物方案。論證分析和設計計算優選的泄洪建筑物平面布置方案、結構體型及特征參數,均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為工程順利施工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楊長春,馬玉林,陳歡.夾巖水庫泄洪消能建筑物布置與結構計算[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9(6):1-5.
[2]萬玲,鄒娟茹.塘澄水庫工程泄洪建筑物布置與設計[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7(12):149-152.
[3]陳寶.月潭水庫工程泄洪建筑物優化設計[J].江淮水利科技,2017(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