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婭
4月26日,長春市南關區教育局副局長譚智在接待對劃片入學有疑問的家長時,先是稱家長“聽不懂話”,面對質疑,又以手指對方問“你是哪個小區的?”并讓旁邊官員“一會把他/她問一下子”。此舉在網上引發熱議。
(4月30日 澎湃新聞)
? 招生入學關系著千萬孩子的未來,向來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為了保證政策的公開透明,教育主管部門往往會專門就家長和社會關心的問題解疑釋惑。原本應該坦誠的交流,在南關區教育局卻變了味,新聞中的副局長不但沒有耐心回應家長的質疑,反倒指責家長“聽不懂話”,還盤問起了家長的住所,一副要“秋后算賬”的姿態。
? “局長大人”頤指氣使的發問,讓人忍不住想反問“如果家長都聽得懂、看得明白,還需要您解釋什么?”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即使身為教育局領導也應該有公仆意識,做教育政策和民意的“融合劑”,讓“劃片入學”這樣為教育公平而生的政策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擺架子、耍官威,當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常言道“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出家長“聽不懂話”的局領導,也讓政策的善意化為烏有。
? 另外一種可能,不是家長“聽不懂話”,而是“局長大人”自己沒弄懂政策,也許這位局長并沒有參與前期調研、也沒有研讀政策文本,甚至直到接待家長的前一刻,才拿到劃片入學的具體方案。原本以為做做樣子,照本宣科對著材料讀一讀就可以敷衍過去,沒想到較真的家長硬要當場問個明明白白。因為擔心回答不出來丟了面子,只能氣急敗壞地懟回去。
? 看多了一團和氣的“官民互動”,這樣家長和領導之間的互懟,倒是幫我們看清了某些領導的真面目。其實,有“聽不懂”的家長就對了,多一些愛問的家長,才能提高“官老爺”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真正俯下身子做人民的好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