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玲
【摘要】? 初中教育階段是“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當前,由于社會不良風氣、學習壓力大、自控能力差等影響,導致初中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輟學,農村初中學生表現尤為突出,其嚴重性和危害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因此,本文通過開展農村初中學生厭學概念、表現、主要類型、影響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期轉化農村初中學生厭學心理,增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信心,提高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農村初中學生 厭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034-02
厭學是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病理現象,是指因家庭、社會、學校、個人等各種原因對學習產生消極反應的心理現象。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初中教育越來越重視,2005年起陸續實施了“兩免一補”、“國培計劃”、“營養改善計劃”等教育政策,可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的現象依然時常發生,令人堪憂。因此,正確認識農村初中學生的厭學問題,研究其厭學原因和探尋合理的對策,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黨的教育方針、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培養成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厭學的主要表現和類型
厭學主要是通過情緒、態度和行為三種形式呈現,其癥狀也因其表現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一般和特殊兩大類。一般癥狀表現為學生主動意識和好奇心不明顯,積極性不強;學習無動力或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目標;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逆向的求關注心理、對困難畏懼、有知識和交際自卑等;特殊癥狀表現為一提到學習或和學習有關的東西或事情就出現頭痛、煩躁、甚至憤怒。
主要類型包括隨意型、無自信型、心理叛逆型、品得不端型、學習困倦型、人際交往不良型等。
二、厭學的原因及情況分析
(一)未能很好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
近些年來,許多初中學校辦學理念過度追求升學率,未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過多給農村初中學生加壓、加任務,導致學習過重,壓力過大;教師沒有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重成績輕德育,沒有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和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缺乏必要的學習目標引導和內在學習動力激發,導致農村初中學生沒有遠大理想追求,對未來學業迷茫;同時教學態度不端正、教學方法單一和枯燥,教學目標不合實際以及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尊重理解,忽略了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導致學生對學習或和學習有關的東西或事情就出現頭痛、煩躁、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二)學生對學習興趣不濃厚,自身意志較為薄弱
由于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有困難、學業成績不理想等因素形成了“知識障礙-成績不理想-缺乏興趣和自信心”的惡性循環;缺乏怕吃苦的勇氣,進取心不強,無正確的目標激勵和理想追求,進而失去信心和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對學習時間合理科學安排、對學習方法科學掌握以及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自主學習能力意識不強,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效不明顯。
(三)家庭對學習過度重視和過分溺愛
由于家庭過多的懲罰、否定和干涉、過度溺愛、過多教育期望、過重課業負擔、等不良教育方式以及對孩子缺乏必要的輔導和關心、父母離異、打牌賭博、語言粗俗、酗酒、功利思想等不良環境的影響,對農村初中學生學習心態、學習積極性,自信心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四)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社會通過“讀書無用論”、“走后門”等不良風氣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進行影響
“過洋節”、“韓流”等不良大眾媒體的負面影響以及沉迷于網吧、游戲,導致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注意力渙散、無心上學;社會不良風氣灌輸了“讀書無用論”等;“走后門”、“拉關系”等社會腐敗現象,導致農村初中學生認為讀書好壞都沒有關系。
三、厭學的對策研究
(一)學校要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要加強改進,這樣才能真正的將素質教育實施落到實處。首先教師要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道德修養,掌握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并能結合當前的素質教育改革及時做調整;其次教師要根據農村初中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喜好、學習態度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和平等對待,增強農村初中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轉變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再次,初中教學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一個平臺,教師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對象認知程度分級教學和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因材施教的教學環境,突出發揮“以生為本”的中心地位,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這樣才能更好激活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家庭是培養教育孩子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家長一定要提高自身修養,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這樣才能夠構建與孩子互相溝通的平臺,進而培養孩子健康個性,維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三)通過發展學生智力和心理特點克服農村學生厭學情緒。首先,要發展學生智力,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其次,根據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學生自尊心、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人格特征、克服依賴性、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改進教學方法、構建和完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平臺,形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等措施,逐步遏制厭學現象。
(四)良好的教育環境對農村初中學生的成長成才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通過整頓凈化傳播不良風氣的大眾媒體,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會環境和引導開展好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整治學校周邊“網吧、歌廳、游戲廳”,構建一個安全、健康和和諧的教育環境。
(五)學校要加強領導,配備專業能力和經驗較強的教師負責初二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重視“初二亂象”,對初一學生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學生思想引領、校紀校規等各方面教育。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心理工作室,配備專業心理教師和輔導教師,運用專業的心理方法,形成心理輔導工作體系,對農村初中學生進行有效厭學心理干預;學校要加大基礎教育硬件和軟件設施的投入,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教育教學條件。
綜合所述,現實生活中,要善于分析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的具體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和措施,造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個人四位一體教育平臺,重視培養學生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和內在學習需求,才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這樣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現象才能夠得到有效遏制,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有效將農村初中學生培養成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參? 考? 文? 獻 ]
[1]馬淑玲.初中學生厭學原因與應對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2]鄧家金.部分農村中學生厭學化學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
[3]周大梅.初中生厭學問題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0.
[4]張建全.初中生厭學原因探究與對策[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5]陳修娟.初中厭學學生的成因及心理干預的策略[J].心語,2018(11).
[6]劉麗.貧困地區初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對策[J].學術縱橫,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