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明代的宦官,被稱為太監。太監學校,不是教太監們怎樣做太監的,跟其他學校差不多,就是學文化。
? 教材依照程度深淺,有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四書,幾乎跟外面的學校一樣。教學的時候,每日發給一大張印好的作業,上面有各種作業的形式,要學生斷句、仿寫、默寫、填空。老師都是翰林,外面的學校即使國子監,也沒有這樣強的師資配備。
? 太監學校的規矩特別多,懲罰極嚴苛。學校由大太監做提督,另派六到八位年長的太監做學長,凡是學生犯了學規,忤逆了師長,輕則由學長用戒尺打手心,重則在圣人面前罰跪,再重則罰在圣人面前直立屈膝,雙手扳著雙腳,一點彎都不能打,稍不規則,就一頓戒尺亂打。身體不濟的,一套懲罰下來,要吐上半日。
? 這樣的嚴師教出來的學生,須會作詩,亂了韻,錯了平仄,都是不合格的。在宮里,這些太監學生很受禮遇,學生們列隊行走,各衙門的太監都得拱手避讓,即使權傾朝野的司禮監也不例外,就跟外面的人們禮遇學生一樣。
? 明朝的皇帝,自朱元璋、朱棣以下,不知怎的,無論賢與不肖,都或多或少有點自閉,不樂意見人。而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偏偏沒了宰相,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大事得管,小事也不能落,負擔特別重。原來只安排伺候皇帝筆墨的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七弄八弄的,就成了實際上替皇帝判公文的替身,皇帝的朱批,就成了太監批。
? 于是,就有了高水平的太監學校。有明一朝,兩百多年,太監當家的歲月,至少有一半以上。在多數情況下,太監們批的公文,大體上還過得去的。即使東西廠,做特務,也得有文化。
? 在明熹宗時,魏忠賢成了九千歲,遍地的生祠。究其緣由,就是因為明朝實際上是太監政治,皇權由太監代理。這樣的太監政治,不可能沒有一支有文化的太監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