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怡
2018年對于國內游戲從業者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從2018年3月以來受游戲版號審批暫停等因素影響,國內游戲產業遭受了重創,12月,在游戲版號冰封八個月之后,重新迎來了“解凍”。眼看形勢逐漸變好,而小游戲也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小游戲或將面臨大危機
近日,有消息稱,將出臺新規加強小程序游戲的管理,同時會將小游戲納入版號審核范圍,對于沒有申請到版號的小游戲,未來將不能上線運營。
4月1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各地方出版主管部門召開全國游戲管理工作專題會議,通報了游戲管理情況。
包括控制版號產品數量,穩妥增長,提高游戲內容質量,宮斗類、官斗類、棋牌類一律不受理,換裝類游戲暫未明確是否受理,建議先暫緩申請。
其中,還提到加強小程序游戲的管理。包括微信小程序游戲需要申請版號方可上線運營,如果無版號無收費的小程序已經上線運營的,10個工作日內到省局備案。
隨后,微信小游戲也更新了相關的審核要求,從4月18日起,個人主體開發角色類小游戲應用不接受新增發布的申請。并且,從4月25日起,個人主體開發者角色類小游戲應用不接受線上更新發布的申請。同時對角色類小游戲微信要求從個人主體遷移到企業主體運營。
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的文件出臺,但對于一些小游戲個體開發者及團隊來說,他們或許也將面臨同樣的版號審批危機。
此前,根據微信規定,在提交小游戲審核時,企業和個人開發者均需要準備相應的資質文件。
對于個人主體來說,只需提交“軟著”與“自審報告”即可發布小游戲,這兩種資質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獲取。
所以即使是游戲版號審核停滯時期,個人主體小游戲由于未納入版號審核范圍,因此沒有受到版號問題的影響。
而一旦將小游戲納入版號審核范圍內,就意味著無論是個人主體還是企業主體的小游戲,都需要申請版號才能上線運營。
難以盈利的小游戲
“對個人開發者影響還是比較大,我以前也是游戲行業的,自己也做獨立游戲,但版號政策出臺基本就斷了獨立開發者的路了。國外有些做得不錯的小游戲平臺,上面很多優秀作品都是獨立開發者或小團隊的,這個在我們這就不行了。”
資深獨立游戲開發者劉斯毅告訴記者,之所以現在不做游戲開發也是因為政策限制太大,導致小團隊的成本太高,盈利十分困難。
據悉,目前的小游戲開發者中,以個人開發者居多,企業開發者開發的小游戲占比很少。究其原因,記者了解到,是因為以個人主體開發的小游戲無需申請版號。通常版號審核時間較長,而小游戲本來就講究短平快,申請版號會導致時間周期過長,使小游戲無法迅速上線搶占市場,也無法進行試錯優化。
“如果最后小游戲出臺版號審批限制,估計可能會有一些中介公司出現,作為發行主體來申請版號,代理小游戲上線運營,同時向開發者收費或分成。這樣的話,小游戲個體開發者的收益就會被進一步壓縮。“
劉斯毅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小游戲個體開發者以及團隊都是以研發為主,并沒有太多精力和條件折騰版號申請。如果真的出現一些中介公司的話,他們會專門負責版號相關事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游戲開發者解決版號申請難題,小游戲代理上線業務也會更加趨向明確化。隨之而來小游戲市場環境也會變好,垃圾游戲會大量消失。
但多一個代理就多一道風險,溝通成本也會升高,只是對獨立開發者來說以后做小游戲不容易,想上線更加不容易,生存下去將變得越發艱難。
“未來小游戲代理上線業務會做起來,能夠自研自發的游戲公司也會做起來。獨立游戲可能不存在真的獨立了,優秀的個人和團隊會越來越多地以合作的形式加盟大公司,這樣發展下去最后就會剩下一些做得大的公司吧。”
處境艱難的個人開發者
從目前形勢來看,由于小游戲市場的紅利凸顯,更多行業巨頭也紛紛入場。而微信小游戲平臺由于入局較早,同時作為行業內新游戲上線僅剩的渠道之一,取得的成績也較為突出。
一般來說,由于iOS端的虛擬支付一直是微信明令禁止的,并不支持小游戲道具內購,因此,目前微信平臺上線的小游戲只具有安卓內購和廣告分成兩個變現方式。
同時目前也只有企業主體可以支持微信支付,實現小游戲的道具內購。個人主體小游戲尋求變現只有通過廣告這一個途徑。
記者注意到,在微信平臺的眾多小游戲中,都植入了大量廣告,在獲取道具上通常采用的是觀看廣告視頻以及向好友分享的方式。
對于小游戲個人開發者來說,單一的廣告變現方式盈利十分有限,同時大量的廣告插件和分享方式讓聊天界面中充斥著大量游戲分享鏈接,牛皮癬似的廣告和小游戲鏈接也讓玩家體驗較差。
為了整治小游戲強制分享的亂象,微信小游戲平臺也發布了運營規范,向開發者做出運營提醒,要求小游戲分享玩法不得強制分享,必須同時提供用戶跳過或重玩入口,不得強制要求分享到不同群。
雖然強制分享的亂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高的游戲上線審核門檻,讓不少小游戲開發者怨聲載道。
在游戲引擎Cocos社區中一名開發者表示,“現在小游戲上線審核門檻很高,但平臺的審核標準和尺度似乎又很模糊,讓開發者無所適從。特別是對于游戲里的誘導分享和可能存在的誘導性行為的審核卡得很緊,需要特別謹慎,駁回沒商量!”
除此之外,游戲推廣也是一大難題。
“之前上線的很多就算是誘導分享的游戲也根本推不出去,用戶極少會主動分享。”一位名叫drpaul的網友表示。
還有個人開發者直接曬出了自己的微信小游戲廣告單日收入,每天維持著1-3元的廣告收入,表示都好幾個月了,根本沒有人玩,何時能把本錢收回來是個未知數。
“個人開發者開發的小游戲總體來看就算是上線了,沒有持續的精細化運營和流量投入,絕大多數結果就是一種自嗨和自娛自樂。”游戲行業某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一些看似簡單的游戲一般也都是團隊作業,純單兵作戰的極少。目前一些比較成熟的團隊絕大部分都不能盈利,更何況是個人開發者,能實現盈利的更是微乎其微。
鋅刻度觀點
對個人開發者來說,小游戲市場到底是前景廣闊還是陷阱一片?就目前來看,小游戲市場看似風光無限,但紅利及流量也只集中在類似于《跳一跳》這樣的現象級小游戲,精品游戲的數量并不多,大多數小游戲根本湊不上流水千萬的熱鬧。
“反正我打算撤了,做的小游戲都已經開源了。”小游戲開發者王凡認為小游戲市場前景渺茫,因為大多數小游戲體驗差,注定是給中大型公司玩商業模式的,不是給小開發者賺零錢的。
他表示,“不少的人開發者都只懂游戲開發,他們習慣的是邏輯思維,而小游戲上線運營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商業行為,需要商業思維和模式,兩者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大多數個人開發者做小游戲就是一種高成本的自娛自樂。”
“目前來說,那些單打獨斗的個體開發者的游戲產品幾乎沒有能賺錢的,能實現盈利的都是成熟的個人或團隊。”有專業人士認為,對于個人開發者來說,要想活下去,商業思維應該要遠遠大于軟件思維,不僅要能開發,還要懂運營,并且要會創新,否則等待他們的便只有退出。
也有開發者對小游戲未來前景持樂觀態度,“我覺得還是有希望的,畢竟目前95%的小游戲都是低質品,質量略高的作品回報率還是在正常范圍內的。在大量低品質游戲的充斥下,一些精品游戲也更能脫穎而出,尤其是那些擁有核心玩法的小游戲更容易成為爆款。”
同時他認為,如果真的出臺新規將小游戲納入版號審核范圍也并非壞事,如果完全不限制,國內粗制濫造的游戲會越來越多,小游戲市場將變得越來越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