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傅
提到“中國芯”,人們想到的就是起步較晚、技術差距較大,需要砥礪前行、努力追趕,因此要想突破就要下大力氣、砸重金。
2014年10月,在工信部、財政部的指導下,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有實力的企業共同設立1200億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
大基金就投了半導體硅片企業:上海硅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硅產業集團,其正式申請登陸科創板——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國資委100%控股的國盛集團,第二大股東為大基金,其他股東也多有國資背景。
半導體硅片經過特殊加工就可以制成,因此其為芯片的上游核心材料,換而言之英特爾、高通等芯片巨頭也是有上游廠商的。
目前,該市場主要被海外廠商把持,日本信越、日本勝高、德國世創、韓國LG Siltron等為主要的半導體硅片制造企業。
特別是在適用于12英寸大硅片的300mm領域,此前國內一直是空白,無法制造就只能買買買,好在硅產業的子公司新昇半導體實現了技術突破。
新昇半導體為國內半導體硅片企業的領頭羊之一,專注于300mm硅片的制造,2017年開始試生產,為中芯國際、華力微等客戶提供測試用半導體硅片,目前已實現規?;a,2019年規劃的每月20萬硅片產能全部投產,將一躍躋身進入全球十大半導體硅片企業行列。
之前不少人預測總投資68億元的新昇半導體將登陸科創板,為何最終是以硅產業的形式申請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新昇半導體雖然前景光明,但當下企業關鍵數據不太好看,單獨申請的確比較勉強,二是新昇半導體只涉及生產,而硅產業還掌握了研發、銷售等環節。
總的來說,硅產業具有全產業鏈優勢,也更能取信于資本市場,畢竟硅產業集團才是對標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的公司。
此外,不差錢的硅產業集團效仿紫光集團通過收購的形式快速做大做強,其收購了芬蘭Okmetic100%股權與法國Soitec14.5%股權,兩者都是全球十大半導體硅片制造企業,一躍成為該領域的大玩家之一,假以時日實現更大的技術突破、提升我國硅材料產業綜合競爭力值得期待。
業績方面,硅產業集團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0億元、6.94億元、10.10億元,增長勢頭迅猛,不過凈利潤波動較大,譬如2016年虧損0.91億元,2017年大賺2.18億元,而到了2018年凈利潤同比暴跌僅為967.98萬元,從2019年第一季度的盈利數據來看,今年好于2018年。
不過,硅產業集團正處于燒錢拼市場階段,盈利不穩定也不算缺點,符合科創板的上市第三套和第四套標準。
第三套為公司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第四套為公司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
倘若硅產業集團成功登陸科創板,大家不妨去挖掘一下哪些上市公司會受益。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