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約起來”是一種生活方式,人與人的交往,可以說到了無“約”不成的狀態。
東京一位中餐館的華僑老板娘最近也有些心里不愉快。女兒不久前與一位日本男人結婚了。她知道女兒日常不喜歡做家務,就對女兒說,“把你家的鑰匙給我一把,我有時間會去幫助你收拾一下房間的。”女兒直接干脆地回答說,“不行。您不和我約好,是不能來我家的。”接著,她告訴媽媽:“我的日本婆婆有時候也會到我家來送吃的。她在樓下看見我們房間亮著燈,就會上樓來把自己做好的吃的放在我們房間的門口。然后我開門看見東西,就知道是日本婆婆來過。我開始心里有點過意不去,但日本老公則說:“不要在意這些。她沒有和咱們約好,就不能來打擾我們。”
說起來,記者在日本生活、學習、工作期間,也有很多“約”的經歷。比如出去采訪,事先要預約,要遞交采訪申請,要確定采訪對接人,要預約時間、人數、所帶采訪器材,重要的場所,還要事先報告車型、車色、車號。
此外,日本每到年底年初,商場的暢銷商品之一是“日程本”。日本職場人員習慣把每天的工作日程都記錄在“日程本”上,同時把“預約”進來的工作,也都事先一一記錄進去。這樣,每到遇到新的工作時候,大家都習慣地說,“請讓我先看看‘日程本’啊!”
日本是什么時候成了一個“預約社會”的呢?明治維新特別是二戰后,日本學習西方,社會上也流行起“預約制”。現在,日本“核心家庭”越來越多,對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規律也越來越尊重,“預約制”就成為約定俗成的社會時尚了。不懂得“預約”的人,就是一個沒有禮貌、不掌握社會規則的人!記者的結論則是,日本社會的“預約制”稀釋了親情。
(據中新社 5.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