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平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促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內生動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效果。然而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在校授課時間受到嚴格控制、高中階段其他學科壓力不斷增大、教師授課思路過于傳統等原因,使得許多學校的教學,尤其是生物學科的教學開展得不盡如人意。
? 興趣像是獲得知識的發動機,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因此,高中階段的生物學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配合生動有趣的實際案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整個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 課前:分步驟備課,科學化設計教案。
? 為了讓生物課堂更加貼合學生的理解,可以將備課階段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教師自身單獨備課,這要求教師不借鑒其他資料和渠道,僅憑自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備課,完整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二是教研小組集體備課,這部分就要針對生物學科最終的教學目標、每章的重難點、易錯點等進行詳盡分析,對課堂實際內容進行預設,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化教案。三是針對性備課,教師們可根據自身上課風格,對教學內容進行邏輯性串聯。根據整個班級學生的理解程度,結合時下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對教案中的內容進行趣味性關聯。并結合以往經驗,系統調整整個教學思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
? 教案完成后,還不能僅僅成為上課時呈現的內容,要將其規整為一份學生版,告訴同學們下節課的大致內容及特點,大家可以利用網絡收集相關案例,引導學生們從被動接受轉為有興趣學習。
? 課中:創設趣味情景,發揮學生自主性。
?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發揮其自身自主性是決定最終結果能否盡人意的關鍵要素。所以在上課時,可以進行情景式教學,如知識點引入和切換可以設置合理的情境,讓學生有所感悟,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并產生理解后的共鳴。
? 在知識點導入部分,設置懸念式情境。教師可根據教材和課標,結合本地環境有意識地在常識和生活現象中設計出認識沖突,以此為情境,提出問題。學生對解析懸念的過程充滿期待,就會產生求知欲。如:在“光合作用”一節的復習時提出:秋天落葉時,葉面朝上的多還是朝下的多?為什么?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中繼續探討分析,就能加深對光合作用場所、產物的理解和認識。
? 在課程前后安排上,可以利用日常生活進行情境創設。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充分聯系實際,從實際中的趣味小事發散到核心知識,并引起學生思考、理解和運用是創設情境教學發展的方向。例如:在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的問題探討中,我們在進行常規體檢時,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項檢查,以了解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這些都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在教學中讓學生分析相關的保健知識,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此外,可以根據生活熱點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毒奶粉如何檢測、假雞蛋怎樣鑒別等。
? 課后:收集反饋,變化教學方法,引導實踐。
? 如果僅僅是將課堂內容講完,以期望學生理解并在短時間內抓住核心要點是不太現實的。有趣而高效的課堂,有時候是需要課后及時跟進的。課后一方面要求學生對這節課內容進行梳理,收集他們對本課程的反饋,并在下節課的教案中體現;另一方面也要思考適當改變教學方法,即使再趣味的課堂,缺少教學思路的變化也是徒勞的。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期,直接從理論導入或者幾句話就進入難點不符合認知規律。所以,能以實例展示的現象就不用語言描述代替,可以在課后引導他們進行實踐,避免單純說教。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與其一同進行葡萄酒釀造,在班級的角落設置觀察角,并在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們的思路變化,這種體驗式教學在未來高中生物課堂上應該主流化。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是否有趣,授課是否高效,體現在種種細節中。如果課前科學化、課中情境化、課后實踐化進行教學,學生們就不會再感覺生物課堂的枯燥,也就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