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晴
? 人間最美四月天,正是踏青好時節。湖湘大地上,不少學校趁此機會,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馳騁,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恣意暢游。
? 4月22日-23日,衡陽華新實驗中學初一年級400多名學生奔赴韶山、長沙,開啟了一場蕩滌靈魂的精神之旅。他們在毛澤東廣場敬獻花圈,緬懷領袖;在毛澤東故居感受偉人風采,重溫歷史風云;在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體驗原汁原味的民間工藝;在靖港古鎮回望千年前的繁榮商埠;在千龍湖接受感恩教育洗禮;在雷鋒紀念館學習雷鋒精神。
? 近年來,衡陽市華新實驗中學堅決貫徹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并根據學段特點組織研學,初一年級以紅色教育、愛國教育為主,初二年級以科技教育為主,初三年級側重理想前途教育。
? “這次研學不失為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在德育副校長譚永看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存在于封閉的教室中,除了書本灌輸,用腳步丈量土地,感悟祖國壯美山河,在行走中長見識、學知識,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非遺館里當工匠
? 活字印刷術、油紙傘、韶山山歌、中國篆刻……4月22日,衡陽華新實驗中學的同學們一踏入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便被五花八門的非遺項目吸引了。
? “一聲聲嘭嘭、啪啪的弦響、一片片花飛,彈棉花的標志性聲響就是由它們發出來的。”在手工彈棉花被展位,指導老師不停地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向學生們演示彈棉花的過程。
? “敲弓”是個力氣活,“上線”則是個精細活,要兩個人一起才能完成。丁輝和王樂相互配合,他們先用較粗的紅棉線橫、豎各放七根,對角各一根,接著用線架按橫、豎、對角的順序排滿細小的棉線,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
? “隨著社會的發展,彈棉花的傳統手藝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很是可惜。”這是王樂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棉被的誕生過程。他不停感嘆,一雙巧手讓棉被有了溫度,這正是手工藝迷人的地方。
? “殺青、初揉、渥堆、復揉、烘焙、自然晾置……”在益陽館,孩子們一邊品嘗安化黑茶,一邊體驗黑茶的制作過程。“安化黑茶之所以好喝,原來離不開渥堆發酵和烘焙干燥工藝呀。”小鵬摩挲著新鮮采摘的茶葉,驚嘆小小的茶葉也有大大的學問。
在湘潭館,孩子們望著滿桌的“毛氏菜”,涎水流了滿滿一嘴。講解員介紹,明朝時,毛氏家族從江西、云南遷入韶山沖,長期在封閉的環境里生產與生活,形成了毛氏紅燒肉、火焙魚、豆豉辣椒等韶山地區最富代表性的傳統菜肴制作工藝,這些傳統菜肴工藝可以分為蒸炸系列、腌制系列、小吃系列、臘熏系列,由于這些傳統菜肴以毛氏家族為主要傳承者,故名為毛氏菜。
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劃分為幾大分區,將300余個國家級項目及省級項目去粗取精,精煉濃縮。栩栩如生的剪紙、五彩斑斕的湘繡、純白細密的宣紙、形態各異的銅官窯陶瓷、活靈活現的皮影戲、圖案精美的土家織錦等令孩子們大開眼界,他們穿梭往來于各個非遺項目,體驗工匠精神,傳承中華文化。
“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喚醒了他們心中的民族自信。”在語文老師屈美玉看來,這次研學很有意義,因為教育遠不止書本和作業,在體驗中,那些漸漸遠去的湖湘文明被一一拾起,鐫刻進孩子們的記憶深處,不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