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賓
摘 要:筆者認為: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做好做足教材中應完成的實驗,為學生創造了參與探究和親身體驗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和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維,上升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因地制宜 ? ?實驗 ? ?素養
一位知名教授曾指出“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生物教學就應使學生學會探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科學素養。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初中生物學實驗就成為生物教學中重中之重的一環。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 。通過生物學實驗探究把學生帶入發現問題的情境中,通過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解決發現的問題,提高生物學素養。 ? ?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限的教學資源做好各種生物學實驗,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呢?
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做好做足教材中應完成的實驗,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維。
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并充分讓學生力所能及的去參與并完成實驗,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比如,在進行《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探究教學中,提前分發實驗綱要,讓學生在家中進行實際操作和觀察,并布置相關的思考題,課堂上再組織學生對相關的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學生暢所欲言,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學生直觀的體驗到植物的蒸騰現象,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的過程和樂趣,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的能力,陶冶了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又如在探究肺通氣原理的過程時,我讓學生模擬教材親身制作模擬呼吸運動模型,并在課堂上動手實驗,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呼吸運動的原理,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參與“設計校園綠化方案”活動并對有建設性的方案建議給學校,讓學生體驗成就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總之,在教學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做好做足教材中應完成的實驗,關鍵在于為學生創造了參與探究和親身體驗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讓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和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維,必將上升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素養。
2、因地制宜做好初中生物學實驗,有助于學生明確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升學生的合作和實踐能力。
教師應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并將科學探究的過程盡可能滲透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注意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2]。
通過各種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明確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例如,在進行《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探究教學時:
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并提出問題。如本實驗中,通過觀察發現“為什么鼠婦總是躺在花盆或石塊下?”的問題。由此引導學生發現它的生活環境因素。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觀察了解到的信息對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注意合理性和科學性,了解科學結論的得出需要經嚴密的實驗證據,從而導出對照實驗的設計。
第三,引導學生針對提出的假設制定實驗計劃,驗證假設。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多為對照實驗,所以應引導學生注意實驗中控制的變量因素--光照。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對照實驗中只能有一個變量,也就是說除了“光照強度”以外兩個實驗中其它條件必須相同。實驗計劃是圍繞變量展開的,其目的是為了驗證變量的影響。而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計劃實施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并引導學生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不得隨意修改,實驗中應注意避免偶然性,減小誤差。如鼠婦至少10只,多次實驗取平均值等。
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討論,推導出結論,驗證假設。進而引導學生表達和交流自己的實驗結論。 通過《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實驗探究活動,學生了解并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升了合作和實踐能力,也進一步論證了做好,做足生物學實驗的重要性。
3、因地制宜利用農村生物資源,開展生物實驗教學,拓展實驗場所 ,讓學生走近生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科學素養。
農村學生對于農作物、花卉栽種、畜禽養殖等接觸的多,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比如在學習植物的營養生殖時,可讓學生嘗試去進行富貴竹的扦插,龍眼的嫁接和壓條,在學習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時,可讓學生去觀察母雞的孵卵和育雛行為等等,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生物學現象,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對實驗課起到重要的作用。課外實驗是生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體驗式學習的主要陣地。如在學習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可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桃子的形成過程,諸如此類,農村初中為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質保障,充分利用好學校周邊的各種資源,設計和改進探究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參與探究活動,有助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科學素養。
總之,因地制宜做好初中生物學實驗,發揮農村中學的特有優勢,改進農村中學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生物實驗探究中的有利因素,使之化為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讓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成為學生形成終身可持續發展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劉恩山 ? 《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