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高中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最關鍵的一個階段,其課程相對較多,難度逐漸加大,對高中生們培養基礎能力、建立知識體系、打下堅實基礎非常重要。其中物理學科作為一門相對較難的科目,對他們的物理知識、創新思維以及計算能力,都有著很大考驗。如何創新課堂內容形式,活躍課堂氛圍,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是對高中物理教學一個很大的考驗。本文簡單探討如何激發學生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高中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引言:當前,我國大力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國家經濟水平和科技實力不斷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把廣大中學生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高中物理這樣一門考驗著高中生邏輯性與計算能力的學科,能夠很大程度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與智力水平。但是目前傳統教學觀念中落后的教學方法,仍在影響著高中生們創新能力的培養,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而只有真正的提高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才能夠將他們培養成新型的專業人才。
一、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思想和上課方式,對學生接受知識和培養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激發高中生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實踐水平和創新能力,就必須將教師們傳統的固化的教學理念加以改變。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個別教師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方法,讓學生們不斷的背誦知識點,埋頭題海,教學思維和方式的落后,導致上課氛圍死氣沉沉。這樣的環境下教出來的學生,很難有所創新。因此,只有轉變教師落后的思想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授課方式,才能將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進而培養他們大膽提問、勇于假設的創新思維。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合格與否,絕不是從孩子們的期末成績單中可以看出來的。要明確課堂目標,活躍課堂氣氛,課后要認真總結反思上課內容,傾聽孩子們的內心想法,逐漸轉變授課方式,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
二、豐富課堂內容與形式
調查發現,物理成績較差的高中生普遍反應物理課堂枯燥無味,作業繁重,知識點龐雜,難以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對高中物理課堂的現狀非常不滿,由此引發的成績下滑和來自學校以及家庭的壓力更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這種不良現象逐漸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物理教學難題。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首先要對物理課堂的內容與形式進行雙重創新。首先,要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形式,教師們要避免題海戰術與填鴨式教學方法,積極備課,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教授“平拋物體的運動”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乒乓球帶到課堂上,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按照課本上的方式將乒乓球進行平拋。然后經過多次試驗,描繪出平拋物體的運動曲線,結合課本知識,從而對平拋物體運動的課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教師在進行物理課堂過程中,要將大自然的神秘與神奇帶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體會物理的樂趣,而不是用課本上紛繁復雜的文字給他們巨大的壓力。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關于自然神奇現象的短視頻在課上播放,讓學生逐漸感受到物理的樂趣和大自然的神奇,從而激發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
三、注重物理實驗課堂建設
物理與語文、數學這樣的課程不一樣,它非常考驗高中生們實際的操作水平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理想的物理課堂應當是課本知識與物理實驗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得高中生們能在興趣與樂趣中學到真正的物理知識。然而,很多學校和教師或因為怕麻煩,或出于各種原因考慮,大大減少甚至停止了物理實驗教學方式,僅僅將課本知識反復灌輸給學生。這嚴重的阻礙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也不能像實驗那樣,能夠充分理解物理現象,無法將知識真正的與實踐相結合。如果高中生們能夠有機會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親自運用到實驗中,在實驗中檢驗課堂內容,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很大程度上啟發學生的學習趣味,更好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因此,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課堂的建設非常重要,只有在實驗中才能真正的學到東西,達到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水平的目的,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實驗操作中加深學生記憶,幫助他們完善知識網絡。
四、結語
在我國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廣大高中物理教師要轉變自身傳統思維,采用多樣化的課堂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育部門要大力建設高中物理實驗課堂,將知識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真正的讓學生在實驗中檢驗所學的物理知識,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和創新能力。學校真正的實現以人為本,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高中生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長為真正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向陽.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93+100.
[2]董碩.淺析高中物理教育中對學生整體思維的影響[J].學周刊,2018,28:94-95.
[3]雷海華.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8,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