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觀朗
高考作文越來越注重考察思辨性,這是事實。要準確、嚴謹地落實題目的核心含義,首要的一步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準確、全面地揭示題目材料相關信息點的深度關聯,理清材料的內部關系,確立作文的主題。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非常注重整體關聯。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體之外去,更不能用它來說明整體的問題。只有把部分放到整體里面去,才能正確認識它。”這種注重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是寫作的必備法寶。
以下是一節作文審題指導課,重點引導學生運用關聯性思維進行審題立意,全面、深刻地揭示作文的主旨和思考方向,幫助學生準確而迅速地打開寫作思路。
一、原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常懷感激之心,這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境界。當你饑餓難耐,放學回家,一進門發現媽媽已經為你準備好一桌可口的飯菜;當你為一個學習問題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師精妙的啟發點拔,讓你豁然開朗;當你跑得氣喘吁吁,追上一輛公共汽車,司機把已經關上的車門重新為你打開……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給予你的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幫助,面對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你在意過嗎,動心過嗎?
選好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議論文,自擬題目,不少于800字。
二、審題指導
下面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指導過程的簡要記錄。
1.注意詞語(句)的“關聯”
第一位同學找出的關鍵詞句是“常懷感激之心”“微不足道的幫助”“司空見慣的小事”。她把標題定為“常懷感激之心”。大多數同學都認同這個標題。
我說,這個標題和立意缺乏整體關聯的思維,對材料的細微含義缺乏準確的融合性的把握,在闡釋中拋開材料的“細小幫助”“動心”“在意”等重要詞語的含義,大談“感激是什么”“為什么要感激”“怎樣感激”等等,陷入類似的脫離材料核心含義的機械式的空泛議論分析中,這是大家常有的寫作毛病。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審題立意中不能“腳踏實地”——脫離材料的核心的、細微的、多方面的“關聯”。結論是,“常懷感激之心”這個標題或者說立意是可以的,但缺乏新意,而且在行文中要有意識地避免因為脫離材料全面含義而空泛議論造成離題偏題的問題。
我請第二位學生發言。第二位學生找出的關鍵詞是“感激”、“藝術”、“境界”、“微不足道的幫助”、“小事”、“在意”、“動心”。我問:這些關鍵詞有什么關系?學生的回答是:對他人的幫助要有感激之心;感激的是微不足道的、司空見慣的幫助。我問:你覺得可以怎樣立意?或者給出一個觀點式標題。學生說:我的立意是“對生活中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要常懷感激之心”。我叫全班學生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發言,大多同意她的分析,認可她的論點。我問,這位同學的觀點有什么可改進的地方?有位學生指出,她說“他人給予的幫助”,這里好像還不夠具體。我問他的立意是什么,他說可以改為“對生活中別人給予的大大小小的幫助都要常懷感恩之心”。馬上有同學反對,題目材料強調的是“微不足道的幫助”、“司空見慣的小事”,沒有說“大的幫助”,他說“大大小小的幫助”其實也是偏題的。最后大家把第二位學生的立意確定為:對他人給予的微小幫助要常懷感激之心。
2.挖掘材料的隱含“關聯”
我說,材料最后一句說“許多人給予你的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幫助”、“面對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剛才同學最后明確的觀點是“對他人給予的微小的幫助也要常懷感恩之心”,這三句話更多強調的是他人給予幫助的“小”“微不足道”,請再仔細閱讀材料,本題中強調事情的“小”、幫助的“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認為還不是最準確、最核心的含義,請同學們再琢磨琢磨。有學生說,這些小事、小幫助還應該考慮是否是“在意過”的,或者“動心過”的;有學生說,這些事應該是“值得感激的”。另一位學生說,這些事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是生活的常見的事,別人的幫助是常見的,但又是讓人在意的、動心的,我們對此要“常懷感激之心”,所以“常”是這道題要突出的“關鍵詞”。這位學生的發言得到了同學們的掌聲。
我說,同學們的閱讀越來越細致入微,思考得越來越清晰了,但是我發現同學們對材料列舉的三件小事想得不多,或者忽略了,難道這三件事在審題過程中就真的沒什么值得注意的嗎?
學生再細讀材料,再小范圍討論。經過幾位學生發言,我引導學生關注“饑渴難耐”“百思不得其解”“跑得氣喘吁吁”這幾個詞,強調是在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了及時的、有效的幫助,這是“在意”“動心”的具體著力點,突出的是“感激”的理由。那么,寫作的重心需要落實到“感激”的常態性、習慣性,強調發現他人幫助的有效性、價值性,并暗含有需要用心發現、體會和在意“他人對自己細小的幫助”的意思。
3.揭示材料的情感“關聯”
我再問:對于材料中列舉的三件小事,大家還有什么發現?到此,學生似乎走到了思維的盡頭,感覺無話可說了。這時候,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和聚焦思維就很重要了。我說:大家不妨把這三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分一下類別……很快有學生發現,第一件事是從家庭方面說的,第二件事是從學校層面說的,第三件事是從社會層面上說的。我問其他同學有沒有更好的概括。有學生回答,這三件事分別表現了親情、師生情、陌生人之間的感情。我對他的回答給予了肯定。
那么,從情感層面,這三件事揭示的角度與材料整體含義或其它核心詞有什么關聯呢?學生羅列了一些現象:我們常對親人對自己的付出感到習以為常,而忘了感激;我們常對師友予以的支持感到理所應當,而忘了說一聲“感謝”;我們享受著社會、生活中種種的服務和便利,覺得這是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福利”,而忘了這里有著他人千千萬萬的真誠付出……我要求學生從情感的角度,列一些觀點式標題出來,學生七嘴八舌,羅列出不少好題目和立意:發現感動,常懷感激;感激常在細微處;感動常在,感激滿懷;學會感激學會愛;學會感激,學會付出……
三、課后反思
德國學者狄爾泰說:“一種解釋,對它表達的關聯總體揭示得越全面,它就越客觀。”這句話用在寫作上,可以說揭示了作文審題、立意、表達上的本質:要全面、客觀地揭示作文材料的總體關聯。
課后回顧反思,我感到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一)明確審題立意的要義:揭示題目要素的關聯性。
盡可能詳細、全面、準確地揭示題目、材料、關鍵詞句以及與自我的知識儲備、生活感悟、人生思考等之間的關聯。包括注意詞語(句)關聯,挖掘材料的隱含關聯,揭示材料的情感關聯,深掘材料的理性關聯。
落實題意,其實就是落實作文題目和材料的關聯性意義。
(二)重視課堂的生成性和共生性。
審題立意指導,從學生對作文題目和材料的閱讀開始,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發現。總之,要讓學生充分生成自己的觀點。同樣重要的是教師的閱讀,用教師的閱讀帶動學生更好地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發現。
這種師生互動所激發的思維碰撞和思想生成,是課堂教學包括作文教學中最為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