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可
摘 要:本文從習慣養成入手,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主要采用了三種習慣,以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傾聽”習慣,“說”的習慣和“三多”習慣。
關鍵詞:習慣、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習慣在心理學上稱為“慣性運動”,它必須靠反復訓練方可養成,只要養成了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習慣地養成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學生的持續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養成“傾聽”的習慣,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課堂上,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為了提高其聽的能力,就必須養成認真聽的習慣。因此,在課堂上我提出了“兩個認真聽”的要求:一是老師講話認真聽,二是同學講話認真聽。老師講話認真聽,這似乎無須多說。因為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在課堂授課中或教育學生時所需的主要工具是語言,只有認真聽才能及時準確捕捉到教師語言承載的知識、思想、感情等信息。但“同學講話認真聽”,卻是一個容易被學生忽視的方面。以前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一的縱向信息交流,忽視了學生之間橫向教流這片廣闊的原野。《小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各種交流活動中,學會傾聽”的要求。學會傾聽,不僅是傾聽老師的話,也包括傾聽他人的講話。所以,我們提出無論哪個同學說,其他人必須認真傾聽的要求,在課堂上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在辨識老師和同學說的過程逐漸提高自己聽的能力。除此,教師還可以采取讓學生復述別人的話,分析別人說話的得與失,正與誤等措施,來保證“認真聽”的效果。
二、養成“說”的習慣,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鼓勵每個學生勇于說,是開放性語文教學的標志之一。為此,我們在課堂上明確提出了“四個允許”,以創造說的氛圍,讓學生養成不怕說錯,勇于訂正,及時補充,敢于爭論的習慣。
1、允許說錯。要求小學生不說錯話是不現實的。而要打破學生怕說錯而不敢說、不愿意說的封閉心理狀態。老師首先要端正態度,對學生的錯話,既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更不能置之不理。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具備把學生的話(有時盡管是錯話)聽完的耐心,(這本身就是對學生“認真聽”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教師成熟的標志之一。寧鴻賓先生說過,他總是面帶微笑地傾聽學生的發言。教師聽得認真、耐心,對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最好的鼓勵與支持。否則,學生“說的勇氣”和興趣就會逐漸地消磨掉了。
2、允許訂正補充。在課堂上,只是“說錯了”還是遠遠不夠的,“允許訂正、補充”就給學生提供了重新思考、深入思考的機會。對問題的再思考、再認識,不是簡單地重復,也不僅是答案訂正一下。 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高。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能力的外觀。允許說錯的學生自我訂正和補充,也允許其他學生為他訂正、補充,從而形成 大家“想”、大家“說”的局面,這樣,更加有利于班集體教學優勢的發揮。
3、允許爭論。在語文課堂上,書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說。這樣,學生思維活躍,“說”的積極性就會高漲, 認識不一致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教師簡單地否定一方,必然損傷學生“說”的積極性。鼓勵、支持、引導認識不同的學生各執一詞,尋根求據、展開爭論,不僅愈辨愈明,更是對學生思維能力,“說”的能力的有效訓練。
4、允許保留。問題答案在一時不能統一,或者沒有必要統一的情況下,就不能硬性地統一,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給予學生明確的答案是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對答案進行探究、討論乃至爭論的過程。這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智力體操”。
三、養成“三多”的習慣,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這是多年來困擾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題。我們認為,讓學生養成“三多”的習慣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多看,看就是觀察,包括對周圍的人、事、景、物的觀察,要作生活的有心人, 記觀察筆記。日積月累,即豐富了生活體驗,也作為作文內容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作文時就不至于生編硬造,同時也鍛煉了文字表達能力。
2、多讀,首先是對字教材的精讀深思,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訂閱相關的報刊雜志等。并及時向學生推薦優秀習作。再次,對于小學生,由教師指導制定閱讀名著計劃,從中外名著中汲取營養,其重要性與可行性不言而喻。
3、多練,有人說,學生的作文水平是靠自己練出來的,這話雖不免偏頗,但卻道出了“練”的重要性。練什么,怎么練?第一是在作文課內系統地練;第二是課外練筆。寫觀察筆記是練筆的好形式。還要養成寫“隨機”文的習慣;對某些人、事、物、景頗有感觸,下筆成文,就是“隨機文”。這樣,學生“練”的量增大了就必然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像其它任何良好習慣地養成一樣,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的養成絕非易事。但是只要師生雙方均能持之以恒,那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參考文獻:
[1]雷本順.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能力培養的措施探析[J].閱讀與鑒賞,2014,(12):169.
[2]封曉平,封平.依托課本讀寫結合[J].好家長(文教天地),2017,(07):113.
[3]茹潔紅.語文課堂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J].文存閱刊,2017,(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