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海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168-01
一、教材分析
流體(氣體和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是對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知識的拓展,是對教材中壓強內容的升華,本節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真正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科學理念。
二、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了解飛機的升力產生的原因。
(3)會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初步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體驗由流體壓強差異產生的力。
(3)通過解釋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與態度
(1)初步領略流體壓強差異所產生現象的奧妙,獲得對科學的熱愛、親近感。
(2)提高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 ?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相關現象。
五、教學準備 ? ?乒乓球、漏斗、硬幣、白紙、蠟燭、吸管、水槽、注射器、燒杯、火柴、流體壓強與流速演示器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2分鐘)
1.猜一猜:用“漏斗”吹球,球能吹走嗎?
漏斗朝下放置,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中間,往漏斗里吹氣。事先讓同學猜想球會不會掉下來,然后再實驗。
2.小魔術:“聽話”的乒乓球。
⑴水平軌道上的乒乓球,會跟著吸管走;
⑵并排靠近的兩個乒乓球,用吸管向兩球中間吹氣,兩球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物理學中把容易流動的液體和氣體統稱為流體。前面我們學習過的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都是流體靜止時產生的。當流體流動起來以后對物體的壓強會發生改變嗎,那么流體產生的壓強與流速有什么關系?
(二)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20分鐘)
【小組合作探究】
1.提出問題:流體產生的壓強與流速有什么關系?
2.猜想與假設:
猜想1:液體和氣體流動速度越快,產生的壓強越大。
猜想2:液體和氣體流動速度越快,產生的壓強越小。
猜想3:液體和氣體流動速度越快,產生的壓強不變。
3.設計進行實驗
實驗1:硬幣“跳高”比賽
現象:硬幣成功翻越直尺。
實驗2:兩張紙自然下垂,向兩張紙中間吹氣,看見了什么現象?
現象:兩張紙向中間靠攏。
實驗3:將兩支蠟燭并排約5cm放置,點燃,用吸管向兩燭焰中間吹氣。
現象:燭焰向中間靠攏。
實驗4:將兩個乒乓球放入水槽,然后用注射器向乒乓球中間的水域沖水,它們將如何運動?
現象:兩乒乓球將向中間靠攏。
實驗5:將兩根吸管口對口成直角,一根豎直插入水中,向另一根上快速吹氣。
現象:豎直管中的水面升高,甚至噴出。
實驗6:用手捏緊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演示器的膠管口,從最大開口端灌滿水,再松開膠管口。
現象:離膠管最近的豎直玻璃管中的水柱最低。
4.交流與合作
請每小組派一個代表就剛才的實驗,上講臺來演示,說說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做出解釋。
5.結論: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較大。
(三)飛機的升力(10分鐘)
視頻展示飛機的發明。
【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飛機的機翼形狀是怎樣的?
然后利用電吹風吹機翼模型演示飛機機翼上升與流速的關系。
交流討論:飛機飛行時升力是如何產生的?
結論:機翼上表面是曲面,下表面是平面。飛機前進時,機翼與周圍空氣發生相對運動,相當于氣流快速流過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快,對機翼上表面的壓強較小;下方空氣流速慢,對機翼上表面的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因而有壓力差。機翼上下表面產生的壓力差就是飛機獲得的升力。
(四)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現象(5分鐘)
1.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黃色的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么?
原因:當列車駛過時,列車周圍的空氣流速增大,壓強減小。此時如果人站在安全線以內,人身體前后有壓強差,因而有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把人壓向列車,非常危險。
2.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兩句詩中所蘊含的物理道理是?
解釋:風刮過屋頂,屋頂上方的空氣流動速度大,壓強小;屋內空氣流動速度小,壓強大,屋頂受到向上的壓強大于向下的壓強,受到的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差,將茅草推開。
3. 1912年秋季的某一天,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海輪——“奧林匹克號”正航行在大海上。在離“奧林匹克號”100米遠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鐵甲巡洋艦“豪克號”與它平行疾駛著。這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事情:小船好像被大船吸過去似的,完全失控。
解釋:兩船平行急速行駛時,兩船間水流速度大,壓強小,船內外側存在壓強差,因而有壓力差,使得兩船相撞。
(五)小結 讓學生梳理本節課所探究的問題,并總結出結論。
七、板書設計
9.4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 實驗結論
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 飛機的升力
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因而有壓力差。
3. 解釋現象
八、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亮點
1.教師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并通過制作機翼模型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2.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幾種常見的物品帶到教室,如:1角的硬幣、紙片、細線等。本節課中的實驗器材大多來源于身邊,能夠讓學生體驗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就在身邊。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解釋“飛機是怎樣升空的呢?”,“乘客為什么要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本節課的教學的不足之處
在講授主要內容后,還可以再補充一些相關實驗,如:用水管的水沖乒乓球的實驗等,可更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動手探究的欲望。在教學活動中,應進一步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總結,真正把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