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覲麟
近日,塵封三年的“北大學子弒母案”終于揭開迷霧,犯罪嫌疑人吳謝宇于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捕。據警方透露,吳謝宇在被抓時隨身攜帶著30多張身份證,三年來一直在國內活動。
“北大”、“學霸”、“弒母”等關鍵詞吸足了眼球,但拋開案件本身,科技手段在這起案件中起到的作用也尤為重要——從吳謝宇在機場露面被人臉識別,到民警對他進行盤查抓捕,不過十來分鐘。
4月29日,鋅刻度獨家采訪到了此次協助警方破案的技術提供方云從科技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吳謝宇如何被“天眼”發現,并被最終抓獲的幕后高科技武器。
弒母案嫌疑人被“天眼”鎖定
根據記者了解,就在捕獲“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之前的2018年9月,重慶江北機場已經完成了所有安檢通道人臉識別系統升級工作。
據重慶江北機場稱,該技術的運用將進一步提高重慶機場事前預防能力,通過人臉識別抓拍的一張清晰照片,可成為機場內的通行憑證。
幾個月后,這項技術取得了重大成果,重慶江北機場民警通過“天眼”系統發現并抓獲了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轟動全國。據澎湃新聞報道稱,4月20日凌晨4點多,吳謝宇進入重慶江北機場T2航站樓。在3號門進入防爆安全檢查區域等待檢查期間,吳謝宇被監控設備4次抓拍,每次相似度比對都大于、等于98%。等待期間,吳謝宇手搭在一名女士肩上,面露笑容。但他不知道,4次抓拍顯示相似度的同時,也關聯出他被通緝時的照片。
新升級后的機場安檢通道人臉識別系統,增加了旅客人臉比對數據回查功能,公安系統迅速得到數據,確保了后續找人、抓逃、布控的順利實施和抓捕,整個過程不超過十分鐘。
一時間,吳謝宇是如何被“天眼”發現并被鎖定,人臉識別在更多領域有什么應用,將帶給大眾什么安全保障,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據鋅刻度記者獨家了解,與公安系統進行聯網后,可實現數據共享,系統通過比對的方式可快速找到布控人員并發出警報——這套系統的背后,作為“AI四小龍”之一的云從科技,就給予了重要技術支持。
“丁義珍”乘機情況很難再出現
4月29日,鋅刻度記者通過與云從科技相關負責人的對話,進一步了解到人臉識別這個“天眼”在警方破案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鋅刻度:在捕獲吳謝宇之前,江北機場就已完成所有安檢通道人臉識別系統的升級工作,能否具體談一下現在的系統有哪些新增功能?起著怎樣的作用?
云從科技: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機場安檢口的1:1人證身份核驗,核查人與身份證是否符合;二是大廳及入口出口的1:N動態布控,發現目標人物立即預警。
1:1和1:N的區別是,1:1是本人和本人比,看看是不是同一個人;1:N是本人和所有人比,選出相似度最高的,一旦超過閾值,就會觸發預警。
有了生物識別的加入,基本上不會發生以往持假冒身份證或《人民的名義》中丁義珍那種乘機出行的情況,目標人員只能選擇一些尚未智能化的交通方式或地區進行轉移。
鋅刻度:在抓捕“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的過程中,人臉識別主要依靠了哪些系統和技術手段?
云從科技:主要依靠1:N動態人臉布控,在發現目標人員后,系統自動與重點人員底庫進行持續比對,一旦確認即刻預警。這方面系統每一個廠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火眼”、“蜻蜓眼”、“鷹眼”等。
鋅刻度:有消息稱,嫌疑人是送朋友去機場,并非自己乘機。在并沒有經過安檢檢查身份的情況下,云從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在其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云從科技:主要是利用1:N動態人臉布控,這個技術用于大廳、通道、出入口,屬于非配合式無感知檢查。而安檢則是配合式的1:1檢查。
鋅刻度:隨著云從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升級,未來能夠為警方破案提供哪些智能化的武器?
云從科技:聲紋、自然語義處理可以理解為,語音信息是否為目標人員以及意圖,OCR技術可以快速將大量卷宗及文字資料識別并提供給大數據系統做關系網絡分析,跨鏡追蹤、車輛識別在看不到臉的情況下無縫追蹤。
人臉識別只是智能感知技術的一種,云從圍繞感知-認知-決策技術打造了一套技術閉環,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這些不僅僅限于安防。
據鋅刻度了解,云從科技的人臉采集模塊有兩種實現方式:云從科技直接使用具有人臉抓拍功能的攝像機采集人臉信息,該攝像機直接從其自身的視頻畫面中捕獲人臉圖片,并傳輸到后臺識別和儲存。這種模式適合新建設的監控項目中實現人臉識別的應用,人臉抓拍攝像機可復用,既用于日常監控,又用于人臉抓拍,無須增加太多成本。
第二種方式則是云從科技使用普通的網絡攝像機配合人臉抓拍主機,由人臉抓拍主機從攝像機的視頻流中抓拍人臉圖片信息并傳輸到識別模塊。這種模式適合在原有的監控系統基礎上二次改造,無須采購和安裝新的人臉抓拍攝像機,即可增加人臉識別應用服務,節約客戶成本、簡化了部署條件。
通過對技術的不斷升級迭代,云從科技已經在智能安防賽道上越飛越高。
中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遙遙領先
除此之外,云從科技相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除了重慶江北機場之外,全國大部分機場都或多或少在試點應用,像廣州白云機場、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南京機場、昆明機場等,云從科技的技術已經在全國60余家機場上線試點或正式應用。
其中,銀川機場做得比較超前,不僅用于安防,還將人臉識別技術用于無紙化登機,用戶可以一張臉過安檢和登機,并且在大廳還可以通過智慧航顯設備顯示自己的登機信息和登機路徑,另外VIP也可以在休息室刷臉進門。
這場與犯罪分子的博弈中,科技力量也大顯身手,為警方提供了智能化武器。而隨著科技力量的日新月異,更多的犯罪分子也將無處遁形。
伴隨著全國的試點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協助警方抓捕逃犯的能力的確沒讓人失望。此前,張學友演唱會上已經先后抓捕7名逃犯。其中在呼和浩特舉辦的演唱會尚未開場,民警就在入場核驗觀眾身份環節,通過現場的人臉識別裝置,成功查獲一名全國在逃人員。
但在國外,情況卻有所不同。如英國警方此前花費20萬英鎊從日本NEC公司引進的一套人臉識別系統,去年圣誕期間倫敦實地安裝測試之后,鑒別出95名“罪犯”。但當警察趕到現場時,卻發現被抓的都是良民。
從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國內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就應用來看,國內人臉識別遠遠領先國外,一是因為政策和文化較為寬松,國外這方面技術應用阻力很大;二是國內人口多,數據量比較大,會促進技術進一步發展;三是國內政府、資本都比較看重人工智能領域,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大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