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君
【摘要】? 筆者敏銳地捕抓了學生對于網絡圖形化文字的強烈興趣和流行使用,引導學生理解圖形的的含義,并深入挖掘對于文字和圖形的關系,尋找文字圖形化的美。本文圍繞文字通過圖形化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方式,闡述在探究文字圖形化創(chuàng)意表現的同時,展現中華民族的視覺藝術魅力,讓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達到對學生傳遞美的探索。
【關鍵詞】? 文字 圖形 創(chuàng)意表現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165-01
英國人霍克斯曾說:“人類有一種語言的天賦,確切的說,是構造語言的天賦,不只限于口頭言語或書面用語,而且具有建構‘不同的符號與不同的概念相符合的系統(tǒng)’的能力,或者可以進一步把它看成是‘更為普遍的駕馭符號的天賦’”。
作為新生一代的年輕人在網絡上喜歡用外文+不常見文字+圖形等組合表達。例如“囧”,乍看上去就象是一個愁眉不展的人臉。在中華漢字中“囧”,讀JIONG在古代,囧也是一個象形字,它很像一扇窗戶,表達從窗外透進屋子里的光線。
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說:“中國文字亦可說是中國人獨特創(chuàng)造而又別具風格的一種代表中國性的藝術品”。因此,從文字中發(fā)現可成為圖形化的原素,尋找創(chuàng)作素材,加入設計靈感,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就可以創(chuàng)作出獨特,新穎的設計作品。
一、圖形的含義
圖形是指:由繪、寫、刻、印等手段產生的圖畫記號,所以圖形具備視覺設計的原理。圖形可用線條,形狀,色彩等方式,把思維意念轉化成可以用來交流和傳播的視覺形式,它有別于詞語、文字、語言的視覺形式,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大量復制,是人類思想意識活動的反映。
二、文字與圖形的關系
1.文字起源于圖形
縱觀當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字,無論是外文字母,還是中國的漢字,都是源于圖形,人們?yōu)榱擞涗涀约旱乃枷搿⒒顒印⒊删停_始利用圖畫作為手段,但圖畫對于思想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特別是對于比較抽象的思維記錄,幾乎無能為力,因此,文字油然而生,也就是說圖形孕育了文字。
2.文字具有的圖形特質
漢字為例,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望文生義,望文知意”就是說不熟悉漢字的人,也可以從其形態(tài)上略知字意,是供人“識別”的,是一種只需“看”過之后,便可作為傳播信息的平面圖形,實現了文字記憶、抒情、審美等文化功能。因此,漢字的象形性和符號性是具有圖形化的特點。
3.文字與圖形的差別
盡管文字與圖形在一定意義上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但兩者終究不能等同。文字信息由于語言的不同往往容易造成交流的障礙,圖形卻可以成為不同民族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語言。
由此看來,文字的圖形化設計是在把握圖形的意義與文字內在情感的基礎上展開的,從文字本身的結構特點和涵義中尋找與其相一致的創(chuàng)作元素,我們都可以從字形、字義中體會出文字給我們帶來的無限聯想。
三、文字圖形化的創(chuàng)意表現方法
美國設計家保羅·蘭德說:“好的設計字體是信息與靈感,昨天與今天,現實與幻想,工作與娛樂,工藝與藝術,意識與無意識的融合”。筆者結合相關理論和方法,通過自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領悟中以下三種創(chuàng)意的表現方法:
1.置換法
置換法是在統(tǒng)一形態(tài)的文字元素加入另類不同的圖形元素或文字元素。其本質是根據文字的內容意思,用某一形象替代字體的某個部分或某一筆畫,這些形象或寫實或夸張。將文字的局部替換,是文字的內涵外露,在形象和感官上都增加了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2.裝飾法
利用修飾和增加紋樣來渲染字體的意境和氛圍,將良好的祝愿寄予字態(tài)的造型上,使文字形象更加豐富飽滿,特征更加鮮明,表現出字體結構的形式感與圖形語言的意趣,體現出濃郁的圖案之美。課堂欣賞教學中,筆者選取靳埭強設計的招貼《玩也自在》為例,簡約空靈的水墨語言,“疏可走馬、密切不透風”的對比關系,“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夸張,恰當的圖形把文字主題很好的烘托出來,有著濃厚的中國本土設計風格和韻味。
在指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對主題的理解,對于烘托主題的圖案要直接,以形達意。
3.形意綜合法
形”提煉出抽象的“意”,這種創(chuàng)意手段將抽象圖形或點、線等元素與文字含義綜合地運用,表達設計意念。例如: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設計。會徽主體由中國印形象構成,其中印文是篆字“京”,使用現代手法,夸張變形使之像奔跑迎接勝利的人形,既具有運動感,又生動表現了中國人民歡迎八方賓客的真摯情感,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在效果處理上使用傳統(tǒng)篆刻缺邊異形的手法,代表圓滿,“Beijing2008”字樣采用漢代竹簡文字的風格,流暢自然,與會徽、五環(huán)渾然一體。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會發(fā)現,學生對趣味性創(chuàng)意圖形的作品很感興趣,但缺乏較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適度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進行模仿或改進性圖形創(chuàng)意的構思草圖。然后引導學生將構思草圖當作形象的筆記,累積創(chuàng)作的素材。
在康德看來,“只要是屬于美術類的視覺藝術,最主要的一環(huán)就是圖樣的造型,因為造型能夠以給人帶來愉快的形狀去奠定趣味的基礎”。作為教師為學生從文字所蘊涵的美中尋找更豐富的美術創(chuàng)作靈感提供一個新空間。美術新課標中提出“由單純重視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傳遞轉向既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與對學習過程和方法的體驗”。作為美術教師除了對學生美術文字圖形化創(chuàng)意表現的知識傳授以外,還應在教學中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以此,在學科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價值觀和民族文化傳承價值觀。
[ 參? 考? 文? 獻 ]
[1]尹少淳,主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杰.《文字設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林家陽,著.《圖形創(chuàng)意》,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