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梅
時下,社會飛速發展,城市工廠林立 ,絕大多數的農村青壯年,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生活,不得不忍痛割愛離開自己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背井離鄉到城市里去打工。他們還在讀小學或中學的孩子,就交由年老的上一輩監管,這些孩子,就是我們通稱的“留守學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孩子們和祖輩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代溝”,他們之間常常無法溝通,加上祖輩們年老體弱,也管不住他們,這樣,這些“留守學生”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生活自理能力差,紀律散漫,沒有上進心,思想消極,不思進取,甚至染上吸煙、打游戲機等壞習慣。這些“壞孩子”,究竟其成因何在?針對這些頑疾,我們該如何去“醫治”是好呢?下面來談談我的見解。
首先分析一下“留守學生”變成“壞孩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家庭監管力度不夠,監管不到位
“留守學生”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祖父母對他們的監護力度欠缺,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能力管住他們,因此,這些“留守學生”也就為所欲為。他們睡懶覺了,祖父母喊破喉嚨也叫不起他們,叫的多了,他們會反過來罵你“老不死”“關你屁事”“我就喜歡睡懶覺,怎么樣啦?”之類的。他們吸煙、上網,入迷了,上癮了,更是如墜云里霧,任憑你“風吹浪打”,他們就是“風雨不動”。因為沒有對他們直接的經濟權,更沒有力氣去管束他們,老人們也是無可奈何,長期下來,聽之任之,“惡習”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二、留守學生本人自控能力差,經不起外界的誘惑
一些社會閑散人員昧著良心向“留守學生”兜售香煙、黃色影碟、甚至毒品,或者引誘他們喝酒、進入非法網吧玩游戲,甚至引誘他們去偷竊......中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都沒有成熟,其抵制誘惑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比較差,一不小心,就會被卷進“黃賭毒”的漩渦無法自拔。
三、學校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夠細致,不夠到位
既然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其家庭又缺乏到位的管理,那么,作為學校,就要擔負沉重的責任,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操勞。但許多學校的管理不到位,上課就是上課,下課了,就對學生的一切不聞不問,他們想些什么,課余飯后做些什么,根本就沒有老師、領導去跟進,根本就沒有老師和領導去關心過問,這,就為學生的“出軌”提供了很多可乘之機。加上很多學校只是關心所謂的“教學成績”,成績好了就開心,就萬事大吉,成績不好就態度粗暴,而對他們的生活、身體變化帶來的焦慮和困惑、課余活動的導向、生活上的冷暖......都不聞不問,長期以往,“留守學生”的壞行為壞習慣也就逐漸根深蒂固。
如何解決“留守學生”這些突出的問題呢?下面本人來談談自己的幾個觀點和看法:
一、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開端”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并逐漸成熟和固定下來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思想教育尤為重要。作為學校,作為老師,特別是作為班主任,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他們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多向學生講一些比如雷鋒、焦裕祿、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者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多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種下正義的種子,從而也培養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勸導學生的父母至少要留一方在家教育孩子,或者盡量在離家近的地方找工作,盡量多回家
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其他 人無可替代的。任何外人都管束孩子,他都會很容易反感,甚至反抗,而對于父母,他們大多數言聽計從。所以,做父母的,應該盡量不要遠離自己的孩子,盡量多呆在孩子身邊,多和孩子培養感情,在孩子遭到打擊、遭受挫折,遇到疑惑時,及時地為他們排憂解難,疏通他們的思想障礙,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開山劈野披荊斬棘。學生的轉型時期打好了身心的基礎 ,以后的成長也就暢通無阻了!
三、教師關愛,加強溝通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多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多照顧、愛護他們,理解他們的難處,善于疏導他們生理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一旦有學生求助與己,要傾盡所能,及時地幫助他們,盡力地為他們排憂解難。課堂上,我們是嚴師,但課后,我們要“扮演”“慈父”“慈母”的 角色,多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去關心他們。我們可以在課余飯后到學生的宿舍去走走,和他們就像朋友一樣談談心,問問他們“對學校的管理有什么問題和建議嗎?”“對學校的飯堂飲食滿意嗎?”“對宿舍的環境和設備滿意嗎?”“有什么訴求嗎?我可以幫到你們解決什么問題嗎?”“平時你們都喜歡看些什么書?”“哦?你喜歡看三國?“哦,你還特別喜歡三國里面的孔明?呵呵,我也挺喜歡這個形象呢!我們一起來說說他的故事?”“哦 ,你喜歡畫畫?你平時是怎樣去畫的?怎樣才能畫好風景,怎樣才能畫好人物?你知道梵高嗎?他生前,因為所畫的畫賣不出去,生活貧窮潦倒,最后開槍自殺了,誰想到他死后,他的畫價格一路飆升,現在都要過千萬一幅了!......”談心,談到學生的心里去,談到學生的興趣上去!談到古今中外的奇聞趣事上去!做到這樣,還怕學生對生活趣味索然?或者,和學生一起去到球場去散步,和學生一起打乒乓球、排球、籃球,在打球的過程中,和他們比賽,看看誰的球技高......在這比賽的過程中,學生的趣味會大大提高,其性格也會在活動中變得開朗活潑,學生的活動空間充盈了,精神充實了,身心自然健康了,學習態度也就端正了!
四、注重細節,情感滲透
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滲透到每一個細節 之中去,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情感熏陶。這個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要以身作則,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為人處事大方得體,給學生以感染和學習的榜樣。同時,我們也要在平時的思想教育課中滲透情感的教育。比如在上周會課中,我提到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句話,就這話,我展開了對學生的情感滲透教育:“你的父母生你時,經歷了陣痛之苦,生下你后,又要為了你的吃食住行而操勞,而四處奔波謀生......面對父母的無私付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報答親恩呢?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無愧于心呢?......在我動情的“煽動”下,許多學生都淚水盈盈,都表示回到家里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來減輕父母的負擔 ,在學校要奮發向上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行動和成績來報答親恩。
總之,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新挑戰、新課題。它既需要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的辛勞付出!我們要把愛的春風吹送到每一個“留守學生”的身上,讓他們在關愛的春風中健康地成長,使他們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們快樂活潑地成長,不要因為我們教育的缺失而讓他們走上歧路,不要給社會添麻煩,為了創建一個和諧、健康發展的社會而盡我們的每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