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惠堯
摘 要: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一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維護生態環境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舉措。本文主要介紹了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主要做法,對下一步水生態建設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臨沂市 ?水生態 ?文明創建 主要經驗做法
1 基本概況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平原、山區、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18.8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5.4億立方米。境內水系發達,共有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6條,沂河、沭河是流經我市最大的兩條河流,沂河全長333 公里,流域面積10772 平方公里,其中臨沂境內全長226 公里,流域面積9383平方公里;沭河全長300 公里,流域面積6410 平方公里,其中臨沂境內全長181 公里,流域面積3937 平方公里。全市共有水庫901座,塘壩9774座,有“千庫萬塘”之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23.2萬畝,農村自來水總受益人口887.73萬人,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900平方公里。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29處,其中國家級6處,省級23處,沂河入選全國首屆十大“最美家鄉河”臨沂市被水利部列為46個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是全省唯一的地級試點市。試點工作以來,我市投資140多億元,實施了水系連通等10大類119項工程項目,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水安全保障、水節約推進和水文化提升六大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圓滿完成試點建設任務。
2 經驗做法
2.1政府主導,部門共創,凝聚水生態文明建設新合力。市政府印發了《我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責任分工》,明確了119個項目的完成時限和責任單位,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有關縣區和20個市直部門單位。市水利局作為牽頭單位,成立了具體工作班子,負責試點工作的具體推進。各區縣政府和市直各有關部門把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了工作例會、信息報送、資料匯總和督查檢查等四項制度,形成了統一指導、分工負責、協調有序的工作格局。
2.2 創新驅動,制度先行,打造水生態文明建設新引擎。以市場化配置生態環境資源為改革發展方向,在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主要河流流域、森林資源、生態濕地等生態環境領域,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社會經濟用水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及完成率、城鎮(鄉)供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鎮(鄉)污水集中處理率、濕地保有量及變化率等涉水指標納入“臨沂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2.3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構建人水和諧的工程新布局。制定了“兩帶三區四網,一核十城百鎮”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主要包括:建設沂沭河干流兩條水生態健康帶,強化帶動功能;構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大生態防洪功能區,提升安全水平;打造沂河、沭河、中運河和濱海水系四大健康水網,調配河湖連通;構筑中心城區水生態健康核心群,強化引領作用;建設市區、郯城、蘭陵、莒南、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臨沭十座水生態文明城市,統籌城鄉管理;構建百鎮水環境治理與水源地保護體系,改善人居環境。
2.4 以水定城,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宜居的北方大水城。持續強化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整治、水資源調度、城市洪澇整治、非常規水利用、水安全應急處置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實施了中心城區清水工程和兩排工程,全面關閉沿河直排污水口,徹底清理機動漁船和非法捕魚,消除河流污染水質面源,形成了水資源統一調度與水環境綜合整治機制,提高了中心城區水安全保障能力。
3 相關建議
3.1 城鄉統籌,水陸結合,管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周密規劃,實施低山丘陵生態屏障構建、城鄉供水工程建設、水利信息化管理建設、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水系連通工程建設、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區域水環境整治、水系景觀及文化提升、雨洪利用、再生水回用等項目,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管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3.2以人為本,人人參與,共享水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堅持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依托中心城區八河繞城的有利條件,大力建設“以水為魂”濱水生態宜居城市,著力打造人水和諧、人水相親的宜居家園,水生態環境大幅度提升改善,為市民營造出了秀美宜居的生態環境。開展了美麗鄉村創建,推進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風光休閑區“三區”融合發展,整潔鄉村、風情鄉村、美麗鄉村“三村”梯度同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互補發展、和諧發展和一體化發展。
4 結語
水生態文明建設緊關人民的切身利益,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立足水生態文明建設,立足實際綜合施策,積極加強河湖監管,實現水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好轉,順應新期待,建設“水清、河晏、岸綠、景美”的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