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倩雯
摘 要:刑法教義學對刑法理論提出了部分要求,而刑法教義學也對犯罪構成理論提出了部分要求:犯罪構成理論應參考我國刑法;該理論的規范質量也需要得到保障;必須以社會實踐經驗和政治哲學為基礎;針對刑法中的疑點難點做出合法準確的解釋。在刑法教義學的視閥下,人們通常理解的四要件理論不是犯罪構成理論的真正含義,人們所理解的理論只是刑法教義學中的部分意識形態的表現。準確的犯罪構成理論應該包含兩部分:其一是犯罪行為的能力判斷;其二是刑事責任的能力判斷。
關鍵詞:刑法教義學 犯罪構成理論 犯罪行為 刑事責任
引言:根據人們通常的理解來講,我國的刑罰理論主要是將四要件理論總結概述為“罪——責模式”,這也是因為人們受到四要件理論的影響,從而導致了人們對犯罪行為和刑事責任的理解產生了誤差。
1 刑法教義學與刑法理論的關系
1.1 刑法是刑法理論的基礎
刑法是我國法學專業人才在進行刑法學研究時最先研讀的法律條文。刑法作為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正并制定的權威法律,是我國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意志的體現,必須要得到國家和全體公民的認可與尊重。如果出現任何褻瀆我國刑法或歪曲刑法內容的個人、團體和機構,都將會受到嚴懲,該行為是對刑法的不尊重,違背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初衷。
1.2 刑法教義學的基本概念及原則是研究刑法理論的出發點
刑法教義學的基本概念和撰寫原則不僅僅是為了規范刑法理論,而是為了樹立刑法理論的規范體系的源頭。兩個理論都是根據刑法進行撰寫,確保兩個理論的準確性和合法性,就這一分析角度來講,刑法理論屬于邏輯實證主義,與規范刑法理論相同[1]。
1.3 刑法理論以規范刑法理論為研究基礎
即使刑法理論是規范性的法學理論,但是其終究屬于社會科學,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因為刑法理論是通過社會現象的研究發現所得到的,從社會現象的研究中得到的經驗為法學理論提供了源動力和評判標準。
2 刑法教義學視閥下的犯罪構成理論
2.1 犯罪構成理論應以我國刑法為基礎
這就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提出了兩大要求:必須從我國社會實際出發,杜絕將國外的相關理論應用完全應用到我國社會建設當中;犯罪構成理論是要將刑法中的具體法律條文轉化成抽象化的意識形態,構建完整的法律理論體系。這也就要求我國在構建犯罪構成理論時,應弱化德國的三階層理論的影響,著重實現三階層理論和國家刑法的相互融合。
2.2 重視犯罪構成理論的規范化
犯罪構成理論在淺層面的表現形式是為了合理運用刑法中的具體法律條文并對其進行規范的理解而形成的法律知識體系。在深層面的表現形式則是保障國家社會平穩安定,防止出現權力和民意的干擾而構建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建立的四要件理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已經在社會實踐中的到了證明,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定,四要件理論也就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當前社會的現狀,因此,國家應規范犯罪構成理論,為我國當前社會的發展提供保障[2]。
3 不存在四要件理論與犯罪構成理論的一致性
針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表述而言,主要包含行為構成理論、犯罪構成理論、犯罪成立理論以及犯罪理論體系。下面筆者通過對這四項理論進行簡要分析后對四要件理論進行了反思。
3.1 行為構成理論
行為構成理論,主要概括了德國三階層理論的內容,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其一是德國大部分學者都在應用“行為構成”作為學習的參考書;其二是在德國三階層理論出現之前,德國犯罪行為的總稱是行為,此外德國刑法中的第二章是以“行為”命名的,由此可見德國三階層理論被我國學界概括為行為構成理論是有跡可循的。刑法的客觀主義立場是由行為構成理論進行的,具體稱為行為刑法。
3.2 犯罪構成理論
相比較來說的犯罪構成理論則是以我國犯罪行為的總稱為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章的標題則為“犯罪”,從教義學的視角來看,由于理論與實證法之間的一致性,因此四要件理論是犯罪構成理論。在我國學界中,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刑法是一部客觀主義刑法,但是筆者則認為我國刑法只是奉行了主客觀一致性這一原則,并沒有客觀不法與主管不法的區分,所以我國刑法主要強調人的犯罪行為在犯罪構成的作用,還是圍繞犯罪展開。
3.3 犯罪成立理論
犯罪成立理論,顧名思義,就是與犯罪成立條件相互對應的一套理論。這一理論主要與英美“訴訟”刑法為基礎,突出表現在“成立”二字,成立較比構成來說更為嚴謹,也有更強的法律色彩,這也是這套理論在某些情況與訴訟法能夠相互結合的主要原因,通常在訴訟中,被告人否認或是程序性辯護時能夠加以應用。
3.4 犯罪理論體系
犯罪理論體系在我國法律領域應用較為廣泛,也最為常見。上述三項都屬于具體的理論體系,以理論為主,而犯罪理論體系更加強調體系[3]。此外,犯罪理論體系的概念與我國刑法第二章“犯罪”相互呼應,并且幾乎能夠涵蓋這章的全部內容,所以犯罪理論體系還具備開放性的特點,進而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空間,為發展理論奠定了一定基礎。
3.5 四要件理論不等同于犯罪構成理論
四要件理論首先與行為構成理論以及犯罪成立理論沒有關系,同時,他也與犯罪構成理論不一致,因為犯罪構成理論主要對犯罪的認定有所影響,而四要件理論則以犯罪構成是唯一認定犯罪的標準為核心部分,可以理解為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充分不要條件,那就是說一旦滿足四要件理論的內容,就可以認定犯罪,這與我國刑法中的內容有所偏差。此外,有很多學者想要化解四要件理論與刑法之間的沖突,但是顯然其中的矛盾是很難化解的,在教義學下,又不能修改刑法,就只能從四要件理論入手了。總而言之四要件理論并不是犯罪構成理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四要件理論作為我國初期的刑法的規范性理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而犯罪構成理論的概念則能較好的與我國目前的社會形勢相結合,因此,以刑法教義學為基礎的犯罪構成理論能為我國法律建設和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米鐵男.俄羅斯犯罪構成學說的追根溯源[J].東方法學,2015,04:133-140.
[2]孫海波.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的方法論反省——以法學與司法的互動關系為重點[J].東方法學,2015,04:72-89.
[3]陳興良.刑法教義學的發展脈絡——紀念1997年刑法頒布二十周年[J].政治與法律,2017,0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