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后,日本政府加緊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并在朝鮮培植親日勢力,逐漸形成了以金玉均、樸用孝等為首的開化派。1884年,日本趁中國與法國開戰、無暇東顧之機,策動開化派發動政變,陰謀排斥中國、奪取朝鮮。
政變之前,樸用孝設鴻門宴,欲邀請駐朝清軍高級將領赴宴并在宴會上一網打盡。清駐軍最高指揮官吳兆有等人知悉內情后謝絕前往,袁世凱則身懷槍械,在宴會開始前一個小時突然出現。稍進酒饌即告辭,牽樸用孝手至門前,從容返營,使這一樁暗殺行動胎死腹中。
1909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解除官職,在河南安陽洹上老家過著悠閑生活。李宗一在《袁世凱傳》中說,載灃為了把軍政大權迅速集中在自己手里,“便以袁瞞著他與美國談判互派大使為口實,與奕劻、張之洞商討殺袁”。當時,宗室善耆、載澤也都在背后慫恿載灃殺掉袁世凱。
袁世凱女兒袁靜雪回憶:在慶親王奕劻向袁世凱透露載灃將有不利于自己的舉動后,袁世凱連夜出京逃往天津法租界,并計劃由天津逃往日本。經其門生、直隸總督楊士驤派人前來相勸,袁世凱才于次日返回京城,并接到讓其“回籍養疴”的命令。
載灃為何沒有堅持殺掉袁世凱?原來,殺袁之舉首先遭到奕劻的反對,陸軍部侍郎蔭昌、學部侍郎嚴修等紛紛上疏求情。時為軍機大臣的張之洞也“反復開陳”,理由是皇帝剛剛登基就誅殺老臣,于國不利。退居河南安陽洹上村的袁世凱,依舊面臨著危險,朝臣們時不時還在清算他的舊賬。
武昌起義后,在奕劻、徐世昌及御史史履晉等的吁請之下,載灃被迫起用了賦閑三年的袁世凱,授其為湖廣總督。11月,又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召其入京就職。袁世凱由此逐漸掌握了清廷的軍政大權。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下朝途中,遇革命黨炸彈襲擊。袁再度大難不死,但其衛隊長袁振標等3人被炸死。
袁世凱遇炸震動京城。當日,《民意報》推出了號外。那桐、鄭孝胥等清廷官員在日記中都有記載。據袁靜雪的回憶,爆炸案發生后的第二天,又有人在袁世凱官邸門口扔了一顆炸彈,雖當場并沒有炸傷人,但袁世凱辦公室窗戶上的玻璃受爆炸聲浪的沖擊,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水紋。袁靜雪當時隨父親住在官邸,她透露:袁為了避免發生危險,此后就聽從家里人的勸告,搬到地窖里辦公去了。
據一些文章記載,1913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后,后來成為北伐名將的王天培等,不甘辛亥革命果實旁落,曾潛入京城謀刺。1916年1月袁世凱稱帝之際,其總管袁乃寬之子袁英曾將數十枚炸彈秘密放置在新華宮,準備在袁世凱登基時用電氣引爆。但這兩次策劃,均未告成。至于袁世凱,雖逃過了多次暗殺,卻因稱帝而為千夫所指,很快于1916年6月6日在憂懼中病逝。
(摘自《鳳凰周刊》 劉江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