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很多“大”
按照最終敲定的設計方案,人民大會堂總建筑面積達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2萬平方米。除此之外,這里還有很多“大”。
比如,壯闊的弧形穹頂上最大的那盞吸頂燈,重達2.5噸;鋪在迎賓廳前8米寬、62級高的漢白玉樓梯上的,是一塊面積達400平方米的巨型藝術地毯,它是由天津地毯二廠在3個月里加班加點趕制完成的,比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英國地毯還要大近10倍;小禮堂內擺放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鋼琴,長達15英尺;門窗都很大,玻璃全部是長2米、寬1.8米的特殊型號,為此,沈陽玻璃廠精選了70名工人,組建成突擊隊,由黨委書記和廠長親自擔任操作手,連續戰斗30多個小時,腿站腫了、嘴唇干裂的工人總算選出了42塊巨大優質玻璃,用火車連夜運到北京。
當時,中國沒有大型挖掘機、塔吊和大噸位載重車,全靠人海戰術。據統計,參與人民大會堂施工的人數平均每天1.4萬人,最高時達到3.5萬人,還有30萬人次參加了工地的義務勞動。曾在大會堂建設時期擔任鋼筋工青年突擊隊隊長的張百發回憶說,當時北京市排隊想參加人民大會堂義務勞動的機關單位太多了,得私下“找關系”,才能搶到機會。
消防改造是重中之重
設計方案敲定后,周恩來只提出兩個要求,一是要好看,二是“垮不了”,壽命起碼要比故宮和中山堂長,不能少于350年。但工期也同樣重要,可以“一年建,五年修”。
事實上,1959年9月30日人民大會堂第一次正式亮相的十周年國慶晚宴,眾多幕后“操盤手”就是在擔憂中度過的。
大會堂建筑時采用的是木龍骨吊頂,龍骨間安放著錯綜復雜的電線,消防驗收時,這成為巨大的消防隱患。于是,由20多名工人和30名消防官兵組成的消防隊提前爬進了宴會廳吊頂,人手一件棉襖,隨時準備著,一旦出現火星,就用棉襖撲滅。自那以后,凡重大宴會,北京消防都會派30名官兵拿著簡易的消防器材,在狹小的頂棚內完成這樣的特殊執勤。
這個安全隱患成了心病。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央和北京市正式將人民大會堂的全面修繕工程納入考慮。人民大會堂的維修改造,從論證結束開始施工,接連進行了三期工程,直到2013年才算基本完成。
消防改造,是重中之重。考慮到大會堂最大的火災隱患是電線跑火,建筑師與消防部門討論出了解決辦法:用最好的電線,所有電線穿鐵管,電線的線路接頭處采用特殊的不燃材料架空,再安裝一套監控設備,確保不產生明火,有了火也著不起來,有個別地方冒煙,也能及時發現。
人民大會堂在公眾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在20年里完成了大小禮堂、宴會廳、所有廳室的維修改造,全面更新了消防、電氣、空調、電梯、照明、音響等內部設備,力求先進、現代、安全。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大會堂形成了一個規矩,從設計、材料到施工,每一塊磚,都要留有記錄,一旦發生問題,都能夠追溯到全部過程,每位參與者,都是終身責任制。
“黑科技”的集中秀場
大會堂內每一處細節的變化,都印證著時代的變遷。
1982年,大會堂基建處接到任務,要制作一批輪椅。原來,在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了中央顧問委員會。這批輪椅,就是為了方便中顧委老同志們出入大會堂使用的。
電子計票箱,也是1982年進入人民大會堂的。在這之前則是木頭票箱時代,每次投票后,一群算盤高手就噼里啪啦地忙開了。即使是這些特意組織來的算盤界的頂級人物,計票通常也要耗費兩個多小時,如有意外,還要從頭再來。每次換屆大會都要準備很多點心,為等候在會場內外的代表和委員們加餐。
到了黨的十三大,投票結果開始用大屏幕公布。到了黨的十六大時,系統從硬件、軟件和結構全部更新,采用高速圖像掃描技術,選票一旦投入票箱,選票結果數據就自動傳至后臺,當即匯入計票結果,計票程序實現了與投票結果基本同步。
近年來,兩會召開期間的人民大會堂,更成了“黑科技”的集中秀場,芯片識別、智能快速安檢系統、人臉識別等先進的智能科技,都逐一被引進。但無論如何改變,這座建筑在中國始終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摘自《博客天下》 吳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