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經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檢察院提起公訴,通遼市中級法院以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烏蘭察布市原市委常委、集寧區委原書記(副廳級)楊國文有期徒刑十八年,并處罰金300萬元。據辦案人員統計,楊國文在十多年時間里,利用職權聚斂不義之財,涉案總金額達1.5億余元。為藏匿贓款,他絞盡腦汁,連廢棄水箱、裝煤庫房,甚至雞窩都不放過。
最初也曾拒絕過百萬行賄
1961年出生的楊國文出身貧寒,父母和祖輩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從烏蘭察布盟(烏蘭察布市前稱)財貿學校畢業后,進入涼城縣財政局工作,通過努力升至局長。經過短暫的縣級市副市長、盟委組織部副部長崗位的鍛煉,2003年11月,楊國文擔任化德縣縣長,后升任該縣縣委書記。5年后,楊國文轉任烏蘭察布市財政局局長,并于2012年7月升任烏蘭察布市委常委兼任集寧區區委書記。
從政之初,楊國文尚能保持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在利益誘惑面前也曾不為所動。在化德縣任職期間,他曾當面拒絕過108萬元的行賄款,并在大會上作為事例警示全縣干部。
提審中,楊國文坦言,后來,隨著送錢人越來越多,有的人把錢放在門口就走,他雖然不高興但也沒有退回去。黨的十八大以后,面對新形勢,楊國文也想收手,他退過錢,也拒絕過,但拒絕后,他感覺自己有些不近人情。用他的話講,“感覺當時是拒絕不了了,剛開始人家拿30萬元,我只收一兩萬,到后來越來越不能拒絕……”
“不好拒絕”,成為楊國文一次又一次伸手的遮羞布。從2004年開始,至2018年3月1日宣布接受組織審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期間,楊國文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接受行賄人的請托,通過簽批、安排下屬等方式,為請托人在承攬工程、工程結算、安排工作等方面提供幫助。
據查,向他送禮的干部及向他行賄的企業人員均達百余名,他的辦公室成了排隊送禮者的“交易所”,甚至在被留置的前一天,楊國文還在收取賄賂。工作人員對其辦公室進行搜查時,收繳到楊國文還沒來得及拿回家的20余萬元現金。
為藏匿贓款絞盡腦汁
據辦案人員統計,楊國文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利用職權聚斂不義之財,涉案總金額達1.5億余元。
這么多的財物如何處置?楊國文對此可謂絞盡腦汁。朋友是他斂財的對象,自然是信不過,思來想去他盯上了血濃于水的親屬們。經過幾番運作,他先后在其親屬名下隱匿銀行存款共計8000余萬元,隱匿房產8處。在藏匿現金財物的地點選擇上,他受到諜戰劇的啟發,親屬家的倉庫、廢棄的水箱、樹林、裝煤的庫房,甚至雞窩,都被他隱匿了大量人民幣、外幣、黃金、手表等,僅這些零碎財物就折合人民幣2000余萬元。
原以為房產隱匿在他人名下天衣無縫,可問題卻偏偏出在了這些隱匿的房產上。一封楊國文在北京某小區為女兒置辦房產的舉報信,使他隱藏在親戚名下的房產接連曝光,貪官再也無處遁形。
事發后,其妻張某曾痛哭流涕地說:“收受這么多財物有什么用,花又不敢花,用也不敢用,只不過是當了一個臨時保管員。”
辟“邪”招數抵不過剛正法紀
楊國文案涉案人員眾多,在查辦之初確實給辦案人員設置了重重障礙。一些涉案企業人員在接受專案組談話時,不僅一句話不說,還戴著紅圍巾、穿著紅襪子,紅鞋墊上甚至繡著“踩小人”三個字,以為辟了“邪”就可以蒙混過關。面對行賄人互相通氣、專案組連續談話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僵局,內蒙古自治區監察委在掌握外圍證據的基礎上,果斷對6名主要涉案企業主實施留置,并網上公布以行震懾。留置行賄人的震懾威力很快顯現,其他行賄人紛紛松口交代,110余名行賄人的證言直接指證楊國文實施了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
細數楊國文違法亂紀的事實,“雙開”通報中“四個意識各個皆無,六項紀律項項違反”等內容觸目驚心。其所作所為更是讓人深惡痛絕:不僅搞權色交易,還安排親屬吃空餉,讓司機開著公車送他夫婦倆去北京看女兒,每晚9點后出去尋歡作樂……作為烏蘭察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的“一把手”,楊國文給這個有“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美譽的城市,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成為當地政治生態的重大污染源。“抓得好!”這是楊國文落馬后當地群眾的共同心聲。“很受震動,更當引以為戒。”這是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召開警示教育大會后黨員干部的深刻反思。
(綜合正義網、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