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直到清末宣統帝被趕下龍庭,“皇帝”基本上是中國封建史上的至尊稱號。但也有例外,偶爾“皇帝”之上居然還有“級別”更高的職位。
公元579年,正是南北朝時期。這一年,當皇帝不到一年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將皇位傳給太子宇文闡(即北周靜帝)。不過,這個宇文赟讓出皇位后,并非退居二線養老去也,而是設了個比原皇帝更高的職位“天元皇帝”——其實就是進一步“提拔”了自己。成了“天元皇帝”后,宇文赟居住的地方稱為“天臺”,車服旗鼓的規模比皇帝增加一倍。宇文赟不僅隨意更改國家典章制度,而且自比上帝,不準別人的名字出現“天”、“高”、“上”、“大”等字眼,姓高的改為姓姜,九族中稱高祖的改稱“長祖”。
自我膨脹到了極點的宇文赟不但提高自己的規格,還大量增加“皇后”的“職數”,搞出了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等多個皇后。《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四卷載:天元皇帝準備冊立五位皇后,征詢小宗伯辛彥之的意見。沒有好好領會領導意圖的辛彥之認為皇后與天子同樣尊貴,不應該有五位(也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結果,“不懂事”的辛彥之被罷官,宇文赟還是正式冊立了五后。
正常情況下,“退居二線”的皇帝,一般稱為“太上皇”(或稱“太上皇帝”),是不再擁有實權的,純粹是一種榮譽稱號。如唐高祖李淵,把皇位讓給兒子李世民之后,實權也交出去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當然,也有的“太上皇”“退居二線”后仍掌實權,如清高宗乾隆。但再怎么說,他們也不至于像那位“天元皇帝”那樣,完全行使皇帝的職權而且搞得下面職數膨脹。
宇文赟的做法,其實還是當皇帝,只不過是更專制,比皇帝還“皇帝”而已。
(摘自《中老年時報》 李偉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