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以某社區60歲以上2033例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的研究表明,痔瘡發病率高達54.9%。
中醫認為,老年痔瘡患者除了要積極處理原發疾病外,還要針對體質和不同相關危險因素,采取個體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消除不適癥狀,預防痔瘡復發。中醫對防治痔瘡有很多獨特的方法,如針灸、挑治、結扎、穴位貼敷、熏洗坐浴、中藥濕敷等。其中針灸、挑治、結扎屬于具有中醫特色的有創操作方法,具有損傷小、風險低、愈合快等特點,但這些方法需要到正規中醫院請中醫師操作。而穴位貼敷、熏洗坐浴、中藥濕敷等方法卻操作方便、簡單易行,可用于日常的家庭治療。
穴位貼敷。將單味中藥或多味中藥制作成藥餅,用敷料貼將其固定在穴位上(常用穴位有足三里、神闕、長強、天樞)并按摩2至4小時,其主要原理是穴位調節、藥物吸收和刺激。常用的藥物是威靈仙,將其搗成泥,貼足三里治療痔瘡下血;或用五倍子、地榆炭、冰片研粉,用白蜜調和后,貼于神闕穴治療痔瘡腫痛、破潰、便血。
熏洗坐浴。用芒硝沖水熏洗坐浴治療痔瘡腫脹;苦參、花椒、馬齒莧煮水后,熏洗坐浴可治療痔瘡腫脹、疼痛、瘙癢。
中藥濕敷。用復方黃柏液濕敷肛門可治療痔瘡腫脹、破潰、疼痛。
對于痔瘡復發便血、血栓性外痔、混合痔脫垂等嚴重的老年人,需要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如硬化劑注射術、銅離子電化學療法等。
痔瘡除中西醫結合治療外,日常護理大家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多做運動,尤其是每天做做提肛運動。具體方法是:吸氣時收縮肛門,呼氣時放松肛門。每日3次,每次20下左右,貴在堅持。
2.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飲酒,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蔬果、粗糧、豆類等。
3.保持肛門清潔,形成有規律排便。
(摘自《生命時報》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