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瑩


教學背景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3D打印等技術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并且已經影響了學校教育與人才培養方式。基礎教育逐步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信息時代帶來的變化與挑戰。
本節課將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引入課堂,探討船能夠漂浮在水面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分析船體結構,融入3D打印技術,實現實物再現。課堂利用三維設計及3D打印技術,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船的結構并展示個人創意構思,進行設計、渲染、制作及搭建。學生在三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結構及原理,更快速地進行方案及結構優化,提升自身設計水平,培養技術素養。
教學目標
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認識船體基本結構;使用三維軟件設計,培養創新和物化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船體基本結構及設計。
教學準備
多媒體機,水盆,不同密度的水,鐵塊,3D打印小船,3DOne Plus軟件,3D打印機。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教師播放鐵船浮在水中的視頻。
師:為什么鐵塊放入水中會沉底,鐵船反而能漂浮在水面上?
學生交流討論。師生討論,思考探究。
二、實踐探究
教師在水盆里分別放入足量的淡水和鹽水,帶領學生依次將鐵塊、3D打印小船按壓入水中,進行多次實驗,探討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及船體基本結構。
三、總結探究結果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我們發現,影響物體在水中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水的密度及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船體基本結構包括船舷、底板、船篷等,如圖1。
四、制作步驟
1.選擇草圖繪制—橢圓命令(160mm×40mm);選擇草圖繪制—直線命令,分割橢圓;選擇草圖編輯,單擊修剪命令。如圖2,繪制船舷輪廓。
2.選擇特征造型—拉伸命令,拉伸厚度為3mm,如圖3,船舷繪制完成。
3.選擇基本編輯—陣列命令(線性陣列,2個,方向),如圖4,繪制對稱船舷。
4.同前三步,繪制橢圓底板,拉伸高度為37mm;選擇特殊功能—抽殼命令,向內抽殼,厚度可設為-1.5mm,開放面為頂面,如圖5。
5.選擇組合編輯命令,加運算,將船舷與底板組合在一起,如圖6。
6.選擇草圖繪制—矩形命令(45mm×40mm);選擇特征造型—拉伸命令;選擇基本實體—六面體(減運算)命令。如圖7,繪制鏤窗船篷。
7.選擇基本編輯—陣列命令(線性陣列,2個,方向),如圖8,繪制對稱鏤窗船篷。
8.選擇基本實體—圓柱體命令,繪制篷頂。將圓柱體進行切割,選擇基本編輯—移動命令和縮放命令,調節篷頂,如圖9。
9.選擇基本實體—圓柱體命令;選擇組合編輯—減運算,繪制彎頂船篷;選擇基本實體—六面體命令,繪制船板;選擇底邊工具欄中渲染模式—消隱命令,顯示繪制效果,如圖10。
10.選擇顏色,進行相應色調的渲染,如圖11。
五、作品展示
學生輪流展示作品,設計作品符合船體基本結構,且部分學生創意新穎,船體包含多功能設計。
教學反思
利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作品設計可以更好地將學生的創意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圖形表達能力。同時,采用3D打印,可以更快速地將三維設計作品轉換為實物,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課程使學生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學會使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創意設計,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強調學生將創意物化。通過設計的一般過程,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和動手意識,提高創意實現能力。
曹瑩瑩 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造物坊社團教師,教授創客系列課程。多次參加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比賽,指導學生多次在科技創新類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如2018年三維設計與成型比賽北京市一等獎,2018年創客奧斯卡比賽最佳人文獎,2019年全國未來工程師比賽創意微拍全國二等獎,創意花窗全國三等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