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喬喬
信息技術是一門集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于一體的課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如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素養對信息進行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評價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獲取更先進、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為他們以后能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
一、任務驅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教師要有敏銳的信息意識,知道什么樣的信息能促進教學,能夠準備完整的并制訂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并把這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整合到教學中去。學校從三年級開始設立信息技術課,三年級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特別感興趣,但他們對電腦認知度不一。大多數學生對電腦的認知是來自生活的感性認識,知道電腦可以用來打游戲、上網等。也有一部分學生是“零起點”,對電腦充滿了好奇。所以學生們在開始上課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在教學中,我以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來牢牢抓住他們的心,以小組合作、任務驅動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每節課首先明確任務,然后把總任務分成一個個易于完成的小任務,讓學生們通過每個小任務逐步完成本節課的所有內容。每組確定一名組長,學生間互幫互助,提前完成的小組評為先進小組。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間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樂于參與、勤于動手、勇于探究,培養他們快速高效地搜集、分析、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他們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知識的興趣,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通過“美”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羅丹曾經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看似枯燥單調的信息技術世界,美也是無處不在。在教學中,我們更要做個有心人,隨時隨地捕捉契機、創造機會,帶著學生去發現、欣賞美,以美啟智、以美導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學生在學習《鵝》這課時,教材中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把它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首先顯示詩歌內容的一幅幅動態圖片。讓學生一邊聆聽優雅的配樂欣賞圖片,一邊展開想象,再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圖片內容,從而讓課文內容生活化、趣味化。在這種美的氛圍中,學生們的感覺和思維都得以啟動,紛紛描繪出許多優美的意境,學生通過敘述,不僅訓練了他們的說話能力,也讓他們得到了美的熏陶,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三、適時引導點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實踐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學科能使所學的知識活起來、動起來,是知識與知識間再生產的加速器。所以要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做到所學內容的“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而教師作為信息的吸收者、傳遞者,首先要把一些信息經過判斷、收集、過濾、處理、生成,然后再傳遞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本,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從而保證學生們的身心健康。
葉圣陶曾說過:“評價一堂課,重要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的講課。”例如在一節畫圖課中,學生已經學會了使用不同工具來畫出美麗的圖畫。在此基礎上,我讓大家自己進入到“金山畫王”里嘗試畫出或使用里面素材制作出美麗的圖片,然后隨機抽取幾位學生的畫面展示給大家看。前幾位學生展示的畫面都是“金山畫王”里自帶的圖片,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填充上不同的顏色,而最后展示的那位女生的圖片則是她自己畫的,圖片一展示出來,大家都哄笑了起來,那位女生也羞得流下了眼淚。我適時表揚了她,對大家說:“你們看,前面幾位學生都是使用畫王自帶的圖片來進行潤色,而這位女生很棒,敢于在畫王里用各種工具畫出一幅畫來,她的這種敢于嘗試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聽了我的話,學生們都向她投以贊許的目光,女生也擦干眼淚甜甜地笑了。所以說我們所要求的教學效果是落實在學生學習效果上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個善于激發自己的課程興趣,確定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而要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就需要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樂于學習、急于學習信息技術知識,不斷提升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