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金 丁愷

摘要:某油田區塊油藏屬于超低滲油藏類型,在實際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出現產量明顯下降,單井產量低,而且很難實現穩產的現象,當前在開采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超前注水方法,但是實際的開發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不能夠有效的提升單井產量。因此在充分結合當前該油田區塊實際注水開采的井網布置方式之后,針對當前油田實際注水開發效果差的具體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對超低滲油藏的超前注水井網設置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超低滲油藏;超前注水;井網類型
引言
低滲透油田油藏中含有大量致命性巖石,而且地層的實際甚至有阻力相對較大,壓力傳導性能也相對比較差,利用地層的天然能量并不能夠保持油井的產能,在這種油田投產之后,會出現非常明顯的低層壓力下降現象,而且油井產量低幅度非常大,很難實現一次采收率的有效提升,而且當地層的壓力以及油井產量下降之后,要想恢復非常困難。針對超低滲油藏為了能夠有效提升自己實際的開發效率,因此必須要實施超前注水方式來有效保持壓力。某油田區塊超前注水開發方式實施之后,注采比始終比較高。雖然地層壓力恢復明顯,但是單井產能并沒有得到及時恢復。
1 超低滲油藏井網適應性分析
1.1井網密度確定及優化
要想實現井網密度的合理性,就必須要充分保證實現井網對儲層最大程度的控制,這種要求實際建立的驅替壓力系統能夠保證一定的有效性,要再充分滿足油田實際采收效率、經濟效益等不同指標的情況下,還要能夠保證單井可采控制出量要超過實際經濟限值。本文主要針對該油田區塊油藏井網密度從多個角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充分考慮。
1.1.1國內經驗公式計算
在對我國140多個油藏實際開發資料進行全面綜合之后,北京勘探開發研究院按照油藏流度區間的不同對井網密度與采收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總結。該油田區塊油藏的實際流度達到了 ,因此這種選擇井網密度 與 關系式如下:
1.1.2 合理采油速度
充分結合地質以及流體的相關物性之后,就可以針對處在一定深沉壓榨條件范圍內能夠充分滿足實際采油速率要求的油井數量以及總井數量進行精確計算,在此基礎上,就能夠將最終的井網密度計算出來。這種計算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與地域以及開發階段不會出現互相影響,因此在新老油田中都有較強的適應性。
1.1.3規定單井產能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充分結合實際采油速度以及單井的實際產能之后就能夠精確的計算出實際開采中所需要的油井數量,在充分結合油井以及總體井數的互相關系之后,就能夠最終確定出總體井數,在此基礎上就能夠精確的求解出井網密度,但是這種方法僅僅能夠適用在新油田區塊中。
1.1.4注采平衡法
該方法主要是在充分保持油田注采平衡的基本前提下,充分結合實際采油速率以及實際的含水率,來最終計算出開發過程中實際的注水井數量,然后再充分結合注水井與油水井數量的關系最終確定出油水井的總體井數,在此基礎上就能夠精確的計算出井網密度。
1.1.5采液吸水指數法
該方法主要是在充分保持油田注采平衡的基本前提下,充分結合油田穩產時期是采收速度,單井平均的采液指數以及油井實際的吸水指數等,并嚴格的按照油水井的比例原則就可以最終確定出實際的油井數量以及總體的井數,在此基礎上就能夠精確的計算出最終的井網密度。
將該油田區塊各項參數充分利用上述幾種計算方法就能夠將實際的井網密度計算出來。
1.2井排距確定及優化
假設該油田區塊實際的井距設置為了a,那么充分結合反九點井網井網密度計算方法就可以知道,實際的井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將上述分析中實際計算出的井網密度帶入上述公式中就可以最終計算出在油田區塊實際的井距為259m,而驅替距離則可以充分結合注水井總體的注水量以及吸水厚度來進行精確計算,當前該油田區塊儲層的實際注水驅替距離能夠達到91.89m,根據方形排列排距與驅替距離的兩倍相似原則,建議該油田區塊將實際的井距設置為259m,排距設置為183m[1]。
1.3井網形式確定及優化
1.3.1 確定模擬方案
在該油田區塊內部選擇物性相對較好的一個區域,在充分保證整體的產液量、配注量以及井距等各項參數都相同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菱形反九點井網、方形反九點井網、反七點井網、以及五點井網等幾種井網設計方案來進行優化選擇,針對不同井網形勢下區塊實際開發效果受到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并針對該區塊中整體的采油量、地層壓力、含水率等實際變化情況進行計算[2]。
1.3.2 模擬結果
針對上述幾種井網設計方案充分利用黑油模型來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在充分保證注采比相同的條件下進行了為期20年的模擬,在此基礎上最終得出了4種不同設計方式下整體的采油量、地層壓力、含水率實際變化狀況。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在具體模擬的末期階段方形反九點井網整體的采油量最多,在這種設計方案想要比菱形反九點井網設計方式整體采油量多出了0.49×104t,雖然菱形反九點井網設計方案相比較其實際的地層壓力保持狀況相對比較差,但是在開采初期的時候含水率實際上升速度相對比較慢,在針對各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之后認為,針對該油田區塊在其生產開采初期可以充分利用方形反九點井網布置方式;但是在該油田區塊模擬生產開采后期五點井網設計方案具有更好的地層壓力保持狀態,因此建議在該油田區塊生產開采后期階段可以將井網布置方式調整為五點井網[3]。
結束語
針對某油田超低滲油藏的井網密度充分利用多種方法進行精確計算之后,從多個層面對該油田區塊井網密度對實際生產開采效果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此同時還針對井距、井排等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最終建議該油田區塊將實際的井距設置為259m,排距設置為183m。與此同時在生產開采出去可以充分利用方形反九點井網控制方式,并在生產可以在后期合理的調整為五點井網布置方式。
參考文獻:
[1]楊克文,萬曉龍,賈軍紅,王永康,李書恒.超低滲油藏超前注水區油井壓裂時機探討[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5):49-52+3.
[2]朱勝利,王文剛,毛建文,張維,王振,史立川.吳旗油田吳410區超低滲油藏超前注水技術量化研究[J].石油化工應用,2010,29(10):34-37+41.
[3]杜現飛,殷桂琴,齊銀,白曉虎,陳寶春,王成旺,安麗.長慶油田華慶超低滲油藏水平井壓裂裂縫優化[J].斷塊油氣田,2014,21(05):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