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頌


前言
CYT油區所轄油藏屬于復雜小斷塊油藏,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斷塊進入高含水開發后期,開發層系水淹嚴重,剩余油分布零散。今年我們通過精細油藏研究和油藏工程方法,確定潛力層及潛力井區的措施挖潛方向,階段增產原油4227噸,增產氣419萬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油田概況
茨榆坨油田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北部,共投入開發29個斷塊,探明含油面積52km2,石油地質儲量5377×104t,可采儲量846.69×104t,動用含油面積42.3km2,標定采收率15%。
油田1983年投入開發,1988年底實現注水,1997年油田產量達到高峰,年產油41.4628萬噸,采油速度高達1.2%,但受新投入開發區塊產量遞減快,造成油田產量大幅度遞減。“十一五”以來,油田加強成藏基礎研究,深化剩余油挖潛等工作,有效延緩了產量遞減,截止目前,年產油基本穩定在12萬噸以上。
油區所轄油藏屬于復雜小斷塊油藏,地質條件極其復雜,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斷層發育,斷塊碎小,構造復雜
油田共發育一級斷層1條,二級斷層3條,三級斷層6條,四級斷層23條,把油田分割成29個四級斷塊54個開發單元,平均含油面積1.98km2,其中含油面積在1.0km2以下的開發單元有6個,最小的只有0.2km2。
(2)含油層系多,井段長,油水關系復雜
油田從上至下發育有東營、沙一上、沙一中、沙一下、沙二、沙三等六套含油氣層系,油層埋深為940~3500m,含油井段長達2000m,層系內及層系間均為多套油水組合,無統一的油水界面。
(3)油層物性變化大,非均質性嚴重
平均有效孔隙度19.7%,最大為25.9%,最小為1.9%;平均滲透率64×10-3μm2,最大為225×10-3μm2,最小為1×10-3μm2;砂體間非均質性較強,均質程度較低,均質系數只有0.3~0.5。
(4)油品性質復雜,既有稀油,又有常規稠油
原油物性差異較大,地面原油密度0.81g/cm3~0.95 g/cm3,粘度2.0mPa.s~556mPa.s,既有稀油,也有常規稠油。
2 措施挖潛存在的主要問題
油田目前已經進入開發后期階段,受到注水開發時間長、地質條件復雜等因素影響,目前油藏水淹嚴重,措施挖潛更加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產能規模不斷萎縮,老區潛力層匱乏
油田地質條件復雜,近年來沒有有效接替儲量,產能建設規模萎縮,2008年僅完鉆6口新井,年產量僅為0.9774萬噸。
由于新井補充不足,只能頻繁依靠老井措施上產,近幾年平均每年補層75井次,導致老井后備層匱乏,挖潛難度加大,措施有效率難以保證。統計近幾年措施效果,措施產量由2000年5.5994萬噸下降至2008年1.1458萬噸,有效率由96.8%下降至85.7%,措施效果逐漸變差。
(2)水淹嚴重,剩余油分布零散
茨榆坨油田經過25年注水開發,目前水淹嚴重,綜合含水達到83.25%,處于高含水期,其中特高含水期的有5個單元,石油地質儲量1376×104t,占整個區塊的的25.6%。
3 優化措施挖潛主要做法及效果
針對措施效果逐漸變差的狀況,以及受到限產減輸的影響,近年措施工作由“以產量為中心”向“以效益為中心”轉變,優化措施結構,減少大修、壓裂等大型工作量,加大補層、堵水等短平快措施力度,把提高措施有效率和單井日增油作為措施挖潛重點工作。開展“四個尋找、三個利用、兩個強化”的“432”工程,即尋找有利儲層、尋找構造高點、尋找巖性砂體、尋找可疑油氣層,利用交匯圖版、利用成熟技術、利用監測資料,強化韻律研究、強化制度管理,通過上述工作取得較好效果。階段實施各種措施47井次,有效43井次,有效率為91.5%,階段增油6025t,平均單井增油58t,具體做法如下:
3.1加強油藏成藏規律認識,尋找有利儲層
通過部分區塊地震等資料分析,并結合該區域“低部位出水、高部位尖滅”的儲層發育特征,加強成藏規律研究,追蹤超覆油藏有利砂體的有利部位,措施挖潛取得較好效果。對油田的T25井和C9-17-23C等5口井實施補層,初期日增油98.1t,階段增油3662.0t。
3.2加強沉積相認識,尋找有利巖性砂體
通過細化沉積微相研究,避開水淹級別高的主河道,挖掘水淹級別較低的前緣薄層砂、砂壩等有利相帶的剩余油潛力,共實施補層、堵水等措施12井次,日增油56.7t,累計增油3554t。
3.3利用電性圖版,加強可疑層論證
經過20多年的勘探開發,天然氣生產已進入開發后期階段,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不足,產量遞減嚴重;二是老井措施挖潛難度加大,效果逐年變差;三是低效益井不斷增多,生產管理難度加大。
針對天然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有效手段保障生產任務的完成:一是運用氣層識別等動態監測資料尋找有利氣層,實施中子壽命等測試10口;二是修訂物性電性標準。統計歷史資料表明,當日產氣量大于10000方,滲透性大于145毫達西,電阻率大于30歐姆米,時差大于260。根據測試成果配合電性圖版,加強措施挖潛,實施補層4口,日增氣8.7×104m3,階段增氣453×104m3;
3.4利用噴流射孔技術,解決近井地層污染
稠油區塊受瀝青質含量高、滲透性低的影響,原油向井底滲流過程中,受壓力、溫度降低等因素影響,瀝青質在近井地帶絮凝,對地層造成污染,油井生產一段時間后因地層污染產量逐漸下降。
射流噴孔技術是基于水力動量(沖量定律)的一種新型工藝技術,為油井正常生產能力得不到釋放的一種補充手段,主要的優點是可以增加彈道的穿透深度,并對原孔眼實施噴砂解堵,改造近井地帶滲流通道,改善近井地層滲流能力。
年內在注采系統比較完善、地層壓力較高的北部和中部優選3口井進行解堵,實施后日產液由10.9m3上升至47.2m3,日產油由2.7t上升至13.0t,液面由-1469米上升至-935米,階段累增油530t。
4結論及建議
(1)由“以產量為中心”向“以效益為中心” 轉變是目前經濟形勢下措施挖潛的重要思路轉變;
(2)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高度分散,加大水層、可疑層及巖性砂體研究力度是措施挖潛接替方向之一;
(3)利用多參數分層測試等動態監測資料可以有效提高措施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