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區塊鏈備案名單,區塊鏈終獲合法身份告別“黑戶”生涯,而螞蟻金服、騰訊、百度、京東、微眾銀行、陸金所、順豐、愛奇藝、金山等一大批互聯網公司的區塊鏈產品獲得備案,這意味著未來區塊鏈技術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那何為區塊鏈?未來對普通人生活有哪些改變?
秒懂區塊鏈
2008年一個名為中本聰的人發表了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第一次提到區塊鏈,它不是具體的產品,而是一種公共記賬技術——通過建立一組互聯網上的公共賬本,由網絡中所有的用戶共同在賬本上記賬與核賬,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竄改性,因此區塊鏈沒有中心,鏈上的每個節點都是中心,也被稱之為“全中心”網絡結構。
依然看不懂?沒有關系,我們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假設小區有100臺電腦,每臺電腦都下載了小說《流浪地球》,有一個或者多個人想替換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在自家電腦上操作以前是不會被發現的,如今有了區塊鏈技術,一改動全小區的人都知道了,此時小區電腦齊心協力還原被竄改的小說。
要是氣不過,直接刪除小說呢?也不行,既然加入了區塊鏈網絡,大家自然會好心地找回被刪除的原文小說,這就是區塊鏈不可刪除、不可更改的精髓。
那是不是一定無法刪除、更改呢?也不是絕對的,前提條件為必須有51臺電腦保存的小說為原文,倘若有50臺或者更多電腦保存的原文出現異常,區塊鏈技術就失效了,這就是區塊鏈最核心的51%理論,說白了就是少數無條件服從多數。
區塊鏈≠虛擬貨幣
區塊鏈為一種高明的網絡技術,之前卻主要被用來炮制虛擬貨幣,步入歧途。譬如比特幣、萊特幣、門羅幣等虛擬貨幣供給沒有靈活性,缺乏內在價值支撐和主權信用擔保,無法有效履行貨幣職能,不可能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且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第一,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被大量用于非法活動,例如25%的比特幣用戶和44%的比特幣交易被用于非法活動,以此逃避法律的監管,嚴重損害了公眾的利益和安全;第二,虛擬貨幣價格波動性太大,吸引大量資金參與其中進行博弈,但并沒有創造價值,有研究表明虛擬貨幣的收益率與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也無法體現經濟的運行狀況,是純粹的虛擬經濟,資金進入其中空轉毫無意義;第三,虛擬貨幣具有匿名性和全球性,因此令許多違法所得難以追溯。
此外,網上存在各種打著區塊鏈幌子實為詐騙的不法行為,譬如ADC號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社交互聯網創新廣告平臺,通過聚變反應,形成強大的蟻群傳播網絡,從而實現顛覆性的傳播效果,實際上就是憑空生產虛擬貨幣,屬于典型的區塊鏈詐騙平臺。
區塊鏈的正途
區塊鏈的正確用法應該是防偽與監控。
譬如阿里巴巴在區塊鏈監控領域表現出色,螞蟻金服的第一個區塊鏈應用為追蹤“聽障兒童重獲新聲”公益善款,增加了公益善款的透明度,此后成為公益事業的標配,而菜鳥網絡則運用區塊鏈查證物流信息,確保每個包裹的實時動態都可查證。
再譬如騰訊在區塊鏈防偽領域大放異彩,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發票,涉及餐飲、金融、零售商超、公共交通等場景,迄今累計開票150萬張,累計金額15億元,注冊企業1500多家,這還是僅僅在深圳地區試點,倘若擴展到全國,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