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逐漸由工業時代轉向知識時代,與其他要素對比,人力資本對推動經濟區經濟增長與高新產業發展占據重要地位[1]。人力資本主要表現在勞動力自身所具備的技能、知識、健康狀態、經驗等,為推動經濟區可持續發展,應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了解本地區經濟資本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而促進相關工作順利開展。
2018年12月15日—18日,我們三名同學組成小組,以環渤海地區中小型企業、高校作為調查對象,通過資料收集、拜訪等方式,90%的企業認為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本對本地區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查閱資料和理性分析方式了解到,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影響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資本。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環境下,只有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促使地區擺脫發展的臨界,使本地區能夠快速進步與發展[2]。當前環渤海經濟區已逐漸打破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行政界線,不斷消除各自為政現象,開始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并且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產業群。
該地區屬于全國政治、教育、文化、信息、科技以及對外中心地帶,人力資本積累能力較強,勞動者和人口大部分都受到過高等教育,基礎設備較為完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高,創新能力較高,開發投入較高,較為明顯的優勢是循環經濟與知識經濟[3]。通過查閱《中國地區新經濟指數》了解到,該地區知識經濟已在全面整體經濟體系中遙遙領先,并在全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知識密集度與區域人力資本有著直接關系,據調查了解到2017年環渤海經濟區知識密集度占據全國整體水平2倍左右,有200多所高校,40多萬科研人員,集聚了全國名列前茅的教學、科研規劃等機構,并且具有最大的圖書資料和科技信息中心。這對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技術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經濟提供了有利保障[4]。
小組成員調研三天,走訪了環渤海地區企業與各大高校,然后對內容進行統計。對50家企業發放調查問卷300張,回收288張,回收率96%,86%認為經濟區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本有直接關系,5%認為沒關系,9%認為應發展經濟再發展人力資本。對50所高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9%,10%的人不夠了解人力資本,75%認為人力資本與經濟區經濟發展有直接關系,15%認為自身人力資本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直接關系。教育作為形成人力資本主要途徑,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高校學生素質,提升在職人員技術水平。針對農村地區,相關管理部門也應普及教育重要性,各個省市管理部門應促使本地區人力資本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同時要推動個人人力機構發展,合理拓寬教育渠道,進而滿足由產業結構轉變成為經濟增長的需求。
環渤海區經濟發展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投入,提高技術水平,培育技術性人才,進而為環渤海經濟區培養出更多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董志華: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研究——基于中國人力資本指數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 2017(04):90-100
[2]張麗麗、高雋嫻:京津冀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 人才資源開發, 2017(4):250-251
[3]羅芳、陸煒:區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以東北地區為例[J]. 技術與創新管理, 2016, 37(4):401-05
[4]張崚姝: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 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6(17):69-69
(作者簡介:薛子涵,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