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鵬飛 黃世鳳
安慶市宜秀區羅嶺中心學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針對留守未成年人多和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的特點,幾年來,用心用情,探索創新,以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
立足地方實際,開啟家校共育新篇章
據統計,羅嶺中心學校的留守未成年人占到全校學生的80%左右,這些學生長期與父母分離,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使這些學生的生活質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成長環境均劣于受父母監護的兒童。鑒于此,在2011年,學校的三位一線教師,以網絡為載體,以觸摸電視為交流終端,借助電腦話筒、攝像頭、手機等手段,牽線搭橋,建立了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組成的內容豐富的親子網站——“彩虹橋·親子工作坊”,該網站收集學生的在校日常表現,用時間線的方式動態呈現學生的成長歷程,為當地留守未成年人營建了一座美好難忘的成長樂園。如班主任可以用手機拍下學生的開心一刻、成功瞬間、認真模樣,然后用手機即時發布到網站,這些圖片、文字通過網絡傳遞后,一下子吸引了外地父母的參與熱情,讓遠在他鄉的父母能實時查看到自己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
可以說,“彩虹橋”項目,促進了家校和諧共育,也讓羅嶺中心學校于2014年9月一舉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在2015年5月召開的全國第七次少代會上,“彩虹橋”應用成果通過專題匯報的形式面向全國推廣,“彩虹橋”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8年4月,榮獲“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范案例”,這也是安徽省義務教育學校在此項目上獲得的唯一殊榮。
實施視頻教研,探索師資培養新模式
2018年9月,宜秀區教體局支持學校實施了“無線校園全覆蓋”項目,興建了“視頻會議系統”,添置了“移動教室”“在線課堂”等先進設備,為學校的信息化再提升工作注入了新鮮活力。學校以“彩虹橋”團隊為工作骨干,圍繞“視頻教研”“在線課程”“人工智能”開始了新一輪的信息化融合歷程。首先是組織人力,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將視頻會議系統與前期建設的網絡教室、班班通電腦、校園內所有攝像頭聯結起來,實現了在線實時觀課、議課的全覆蓋。后來,學校依托視頻直播平臺手機端,通過公網進行教學直播,實現了參研教師不限空間的實時全覆蓋。
網絡平臺成功搭建后,羅嶺中心學校組織了10位近三年新招聘教師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面向全鎮進行一次課堂教學直播。在直播過程中,各參與活動的學科教師足不出校,就可以通過網絡與執教人在線進行實時互動。學校還讓本校的省、市名師工作室首席主持人在現場進行指導,幫助新教師們迅速內化各類反饋意見。
在實施專項活動的基礎上,學校學科組與各村小開展聯動教研活動,讓這些新聘教師執教的校內公開課通過直播變為校際公開課,邀請曾開設過同課題公開課的教師遠程觀課、點評。在“共同語言”的感召下,信息通過網絡得到了有效傳遞,教研不再流于形式,有效提升了教研質量。
與此同時,在宜秀區師訓部門的指導下,學校積極利用省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等名師資源,充分發揮名師引領作用,讓他們直播自己的常態課堂,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分享自己的育人理念。開展一個學期后,這些新教師的教學技能在團隊互助之下,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好評。
開發在線課程,打造共享學習新空間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規范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保障……適齡學生‘人人有空間’……實現‘人人用空間’。”在農村環境下,學生網絡空間如何有效度地用起來?這個問題一直是學校領導的心頭隱痛。
在宜秀區電教部門的引領下,學校教務處通過不懈地努力,將遇到的問題轉化為課題,成功地申報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課題“基于網絡平臺的農村小學生學習空間個性化應用研究”,并以此為平臺,組織精干力量進行深入地研究,以微課為切入點,摸索適合地方實情的學生網絡空間應用方法,取得了預期效果。
參研教師們結合日常小學數學教學,及時梳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師平板、在線課堂錄播設備制作成講解微視頻,然后在課堂上統一播放微課,對關鍵步驟反復回看,再將微課發布到“彩虹橋”網站并分享到班級微信群,讓有條件的家庭組織在家復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當前情況下,農村年齡較輕的爺爺奶奶上網比較普遍,這種通過網絡空間進行資源分享的方式約有80%的學生受益。
對于無法在家觀看視頻復習的學生,教師則利用早讀前、課間、午間等空余時間進行在校觀看,最終實現了網絡學習空間的全覆蓋。“彩虹橋”還通過“標簽”“鏈接”等方式直接分享到學生個人網絡空間,讓學生們在無教師的情況也能實現自我學習。引用上述方法,教師們還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建立了豐富的題庫,學生只要進入自己的網絡空間,“刷新”頁面就可以進行隨機組題進行自主練習活動,有效彌補了“眼高手低”的不足。
巧用人工智能,拓展輔助育人新路徑
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也深刻影響著羅嶺中心學校教師們的育人理念。為了將人工智能融合于教育教學,學校開始在部分班級先行先試。
學校通過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平臺引進了一款小巧的班級管理軟件。該軟件能通過日常積分的方式由各科教師共同記錄學生在課上、課外的學習、生活表現,還支持學生在家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類型的在線作業。軟件每周、每月由人工智能系統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推出“進步榜”“光榮榜”“最佳學生”“最佳小組”“單項冠軍”等榜單,以此激勵學生主動成長。學期末,軟件能根據所積累數據應用“AI(人工智能)分析”功能自動撰寫學生期末評語。這種形式讓班主任的期末評價工作變得非常輕松。有些班主任還在“AI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個性化修改,讓評語更加符合學生個體特點,提升了班主任創新育人水平。
人工智能的介入,讓班主任過去基于經驗的模糊判斷變得越來越科學精細。試點班級在所在年級“文明班級”評選活動中均名列前茅。
除了在班主任評價工作上應用外,學校還借助科技平臺將人工智能拓展到課外學習上來。暑假期間,教師們在UMU互動平臺上構建“小學必背古詩詞”課程,通過網絡優質音、視頻誦讀與講解資源的引領,讓學生們通過傾聽、跟讀等方式輕松學會相關古詩詞,同時對學生“視頻誦讀作業”進行在線評分,由AI即時提出建議,引導學生多次修正誦讀缺陷,提升誦讀水平,更培養了學生樂學愛記的興趣。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信息化時代,為教育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發展路徑。今后羅嶺中心學校還將秉持“與鄉村教育融合”“改進傳統育人方法”的原則,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發展目標,為提升義務教育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探索模式。